第51章 琴弦古箫声,声声入耳听(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美人楼上抚弦琴,人前何必更沾襟。如能跂脚南窗下,玉树长飘云外曲。

    目钊眼神灼灼,紧盯楼台。

    琴箫合奏又是怎样的光景?想法刚起,突兀传来琴音,悦耳动听,如小泉涓涓细流,同样技艺超群。

    目钊一阵气恼,黝黑发黄的脸上可见怒容。

    琴音渐起,曲和调居然丝毫不差。

    甄悠有些意外,投去目光。身边这个蒙面女子,竟有这般琴技,属实有些意外。

    此女也看向甄悠,眼波流转,如泣如诉,眉目间,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白芷西子捧心,早就迷了进去,一脸花痴相。

    撇了撇嘴,还不忘嘲讽身旁一脸气恼的目钊:“怎么?我们目钊大人让人抢了风头,不开心啦?”

    说完掩嘴偷笑。

    目钊冷哼一声:“你莫要惹我,否则鱼死网破,谁也别想好过。”

    白芷也收起笑容:“如此最好,如果让我发现你有逾越之举,立马毒死你。”

    两看相厌,偏头冷哼。

    奏罢。

    众人睁开眼,甄悠收回长箫,在指间把玩,潇洒惬意,这个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引的众人纷纷效仿。

    一大部分人起身,给甄悠行了个礼,目光热切。

    甄悠起身立正身形,整衣冠,规规矩矩还众人一个礼,转头也对女子拱手行礼。

    女子羞赧低头,还礼。

    为啥施礼?还用问吗?因为这不是一首“诗”,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形式。

    甄悠径直走下阁楼,一时间众人沉默,居然没人开口询问,因为他们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安邑又是他们的主场,文人相轻那一套,让他们一时间还未回过神。

    但有人忍不住,上前几步,拱手一礼,直接开口就问,语气明显恭敬了许多:“敢问甄公子,此‘诗’可是一种全新流派?”

    一时间这人也搞不懂该怎么称呼命名。

    甄悠脸不红心不跳,内心其实慌的一匹。踱步下楼时,他才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时期根本没有词的雏形。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距今还有一百多年的路要走。

    南朝时期上承东晋(317 至 420)下启隋朝,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

    但已有人开口询问,不得不作答:“这是词,这种形式也可称诗歌。”

    甄悠在脑中快速思索,把知道的通通回忆一遍。

    “这种形式需要各位有一定曲艺功底。”简单说了几句。

    来人不依不饶,眼神越发炽热:“还请甄校尉不吝赐教。”

    说完,呼呼啦啦所有人都站了起来,躬身行礼,只有卫仲道一脸阴沉。

    甄悠心中一阵发虚,没事装什么装,这次装到铁板上了。

    脸上却始终微笑从容:“各位无需多礼,且落座,悠与各位品酒闲谈。”

    摇身踱步,目光看向沛国沛县,场面渐渐安静下来,都知道这是要讲故事了。

    “年幼时,曾与家师游历天下,一路所遇所见,受益良多。”

    “与贩夫走卒畅聊天南地北,与田间农人闲叙家长里短,田间琐事,闲来无事,渔民与人摇浆对歌,老农也会哼哼几句不知哪里传来的调调,细细品来,也别有一种意境。”

    “如今,经年已过,那些调调言犹在耳,今日突然思之,便有了今日之曲。”

    说完心中长吁一口气,看众人表情,应是过关了。

    众人听的津津有味,仿佛身临其境,他们正在见证一个史书留名的开端。

    白芷手托香腮,在只言片语中探知这个男人的过往。

    甄悠也没胡说八道,最早的词是一些民间作品,主要是反映生活,体现下层百姓的思想,尽管那些词人文化水平不高,但语调自然清新,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直到李白的《忆秦娥》《菩萨蛮》出现,后来的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大佬先后继起,中唐时期,倚声填词便慢慢成为风尚,到了宋朝到达巅峰。

    卫仲道呵呵出声:“甄三郎果然大才,与贩夫走卒,奸商贱民亦可为师,我等文人雅士,多有不如啊。”

    这话不可谓不毒,搞阶级对立。

    他这么一说,这词曲会被打上标签,按他的话说就是,贩夫走卒奸商贱民才说听这些,换言之难登大雅之堂。

    阴阳怪气可见一斑。

    果然一些人刚才还跃跃欲试的表情,现在都有些尴尬犹豫。

    甄悠呵呵一笑:“卫青大将军出身卑微。”

    一句话,卫仲道脸都绿了。

    众人憋着笑,但总有忍不住的,比如白芷。

    “还未请教公子,此诗歌何名?”

    甄悠不敢装逼了,简单回答《明月几时有》,也不敢提水调歌头几个字,再有人问啥是水调歌,回答不上来就是当场处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