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殿州惊涛 108、石寨港(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处”。南北朝时期,这里的造船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远洋木舟,可以行驶到印度等地。唐朝时造船技术更为发达,泉州已经有了造大型出海航船的能力。

    据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船只成尖圆状,船中已经有船舷,可以存放更多物品,为远洋航行、商品的储存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储藏条件。及至宋代,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航海术和造船术渐渐发达,据出土的文物来看,这时的船载重高达三百多吨,相当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一支近千头骆驼的运输队的总重量。可见当时已经具备了运载大量货物的能力,并且船内设置有水密隔舱,这在当时已经很先进。同时宋朝出现了航海罗盘和指南针,为丝绸之路的前进提供了方向,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泉州古船陈列馆有一艘静卧于开阔池座上的巨硕的宋代古船。古船的构造由肋骨与龙骨采用榫接方式构成整体支撑,与肋骨衔接的十二块隔板又将船舱分为十三个部分,这便是宋代领先世界的水密隔舱技术。马可·波罗在游记里记述,他在印度见过一种用铁钉组合起来的先进多层船板。而泉州古船底部由二重木板构造,舷侧板为三重,与马可·波罗的描述一致。这样的构造非常坚固,经得起摩擦冲击,也便于维护。

    苏澜沉思,不知道这一世的石寨港有没有泉州港,也就是刺桐港那活了千年的璀璨和盛世的繁华?!

    蔡林的马车是载货的敞篷马车,好处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周围的风景。

    蔡林一路指点着。西边巍峨耸立、绵延起伏的是云山山脉,云江发源于此,蜿蜒曲折在石寨港汇入大海。苏澜就想着,前世泉州的主要河流是晋江,它的发源地是戴云山。

    蔡林又指着云山山脉的支脉开元山介绍说,山上有座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历经修葺,香火鼎盛。

    蔡林又指着一处山道,那里是清源山,西峰下有老君岩造像,是前朝修建的道教石造像。那里还有摩尼光佛造像,是外国商人、摩尼教徒在大成修建的珍贵造像。

    蔡林还兴致勃勃地道,灵山东麓还有***教圣墓。他是穆斯林,经常来此祭拜。

    苏澜万万没有想到,蔡林的曾祖母竟然就是阿拉伯人!难怪蔡林的长相有点像混血!蔡林说,几十年前他的曾祖母随着做生意的父亲到大成,后来嫁给殿州人成家立业,做瓷器生意。再后来因为蔡林的祖父患病,家业才渐渐衰败下来。但是蔡林和他的父亲蔡桥懂阿拉伯语。因为与磁窑有着天然的朴素的感情,所以他们父子都在顾琅的窑厂工作。蔡桥、蔡林对瓷器都比较在行。

    蔡林还说,云江南岸的丘陵地带,瓷土丰富,制瓷及运输条件得天独厚,唐朝时就建有窑场。尤其是有座金交椅山,那里的磁灶窑烧制的瓷器远销南洋各地。他们家原来在这里就有座磁灶窑,可惜后来卖掉了。

    苏澜听了心里一动。也许,蔡桥、蔡林父子会是她很好的帮手?!

    马车嘚嘚、嘎嘎地走着,离石寨港越来越近。渐渐地,可以看到一些庙宇和航标塔。

    蔡林指着远处说道,那座云江入海口的石头山上,就是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庙宇。真武庙生动展现了人们独特的海洋观和海神信仰。它的东边就是云江码头。

    蔡林又指着远处的三江口码头道:“你看那里有座桥,那可是石寨港唯一的海上石桥喜桥!”

    苏澜果然看到大海中,一座石桥宛如彩虹飞落海上,人来车往好不热闹。

    他又指着附近的一座山头道,那是九日山,每年夏冬两季,市舶司的官吏都会在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的官方典礼,并摩崖刻石记录盛典。苏澜知道,古代帆船出海凭藉季风驱动,负责海外贸易的官员为商舶举行仪典,体现了古代海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成熟。

    苏澜听了更是稀里糊涂。与前世相比,这些地名似是而非,甚至是张冠李戴,还真是不能简单地断定,今世的殿州就是前世的泉州。

    远远地可以听到石寨港外大海那永不停歇的轰隆隆的涛声,也可以见到海上的航标塔。

    蔡林一一数说着:“小姐,你瞧那出海口岬角前端的金簪山,像不像一只金簪啊?山上的九胜塔可是出海航道的主要航标塔!它可是重要的航海设施!大家都说,看着九胜塔,出石寨港,航海人祈求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看着九胜塔,进石寨港,航海人赚得是金银满仓,盆满钵满!九胜塔,那是富裕塔、平安塔!”

    苏澜频频点头。

    蔡林接着道:“瞧,那是万寿塔!依借山势,北依石寨港,南眺重洋,也是商船出入海湾的主要航标,它可见证石寨港海外贸易活动的繁荣。”

    苏澜觉得,蔡林是一个很好地讲述者,今天幸亏带他来了。

    马车嘚嘚、嘎嘎地欢快地往前跑着。转过一个山峦,石寨港的全貌映入眼帘,扑面而来的画面首先竟是千桅万帆遮天蔽日、风樯鳞集百舸争流的波澜壮阔的宏伟气势!

    苏澜仔细观看,发现各艘船只的船帆并不相同。有单桅单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