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弗兰茨”少尉逃生之路(3)(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内尔诚实地回答道,“固守基辅,撤退到第聂伯河以东的卢甘斯克和顿涅斯克,或者撤退到哈尔科夫-布良斯克一线,各有各的利弊,而且对当前的苏军来说,似乎都不容易。”

    布莱德利听完立刻问了个问题:“固守基辅,在后勤补给断绝的情况下作战,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吗?(英语)”

    “如果苏军现在已经失去了野战机动能力的话,撤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是整个方面军在几天之内被歼灭在野外,那还不如在基辅坚持几个星期,至少还能为预备队的组织争取时间。(英语)”

    大陆战事的残酷令在场的陆军将官们坐立不安,马歇尔回头看了众人一眼,然后问了一个在德内尔眼中有些幼稚的问题:“但恐怕只有在俄国人那里,这才是可选的选项吧。(英语)”

    “恐怕不是,马歇尔将军。”德内尔回答道,“如果我国政府没在1940年崩溃,而是选择继续坚持抗战的话,我们恐怕也会在巴黎牺牲一个集团军甚至更多部队,来为主力的撤退和重整争取时间。(英语)”

    “这样打下去,整个民族都会不复存在吧……(英语)”

    “这就是我不赞同,但能理解一部分法国人为什么不愿再打下去的原因。”想到法兰西在上次大战中为保卫国家付出的惨痛代价,以及战后英美对德国的绥靖和安抚,德内尔只觉悲愤,便忍不住含沙射影地指责了一番英美的外交政策,“更何况即使流再多血,我们也无法解除侵略者的武装:战时盟友援助敌人甚至比援助自己更为殷切,当我们还在挣扎着重建国家时,德国已经借助援助和贷款基本恢复,这怎能不让法国人民心灰意冷?

    “对于远离大陆战场的国家来说,他们可以在海洋后从容地讨论道义,用制裁和封锁威胁对手,但对于苏联抑或是法国这样的大陆国家而言,搁置权力政治意味着拿民族的存亡冒险。海洋国家难以想象大陆国家需要为生存付出的代价,即使在实力最薄弱的1918年,我国陆军也承担了协约国陆军50%的伤亡。(英语)”

    在场的美国人大概都听出了德内尔对美国外交政策的隐约指责,因此都默契地保持沉默,只有神经大条的巴顿张口来了一句:“他妈的,上次大战结束就该灭了那群狗娘养的德国佬!(英语)”

    德内尔叹了口气,继续以他那粗浅的战略眼光,分析西南方面军撤退到卢甘斯克-顿涅斯克一线与布良斯克-哈尔科夫一线的利弊。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西南方面军野战能力尚存,那么撤退比防御基辅更为有利。而如果撤退,如果苏军还能有效组织预备队,那么撤退到卢甘斯克-顿涅斯克以掩护苏联南部工业中心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地带为佳。否则,便应尽量向北,掩护莫斯科侧翼。

    “难道高加索的油田不如莫斯科重要吗?(英语)”马歇尔问道。

    “我更倾向于认为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莫斯科比高加索油田更加难以取代,因为苏军可以破坏油田,并在德国夺取之后不断进行轰炸以破坏生产。丢掉高加索苏联还可以从中亚进口燃油,但要是莫斯科这个铁路枢纽丢了,苏军南北战区沟通的效率就要大大降低了,而且在地理条件的限制下很难通过增设铁路的办法改观。如此一来,德军各集团军群间调动部队的速度将超过苏军,从而使兵力本就劣势的苏军有被各个击破的风险。”

    分析完地形后,德内尔又补充道:“何况从资源本身的情况来说,莫斯科人力物力的重要性未必就比高加索油田的低,更别提还有政治影响了。(英语)”

    德内尔最多算是个合格的师级指挥官,但美国陆军的这些将领们也差不多,而且他们对俄国的了解并不比他好多少。所以德内尔的这一通胡扯对美陆军高层而言还算有些启发。

    这些将领们讨论过基辅、列宁格勒和斯摩棱斯克的局势后,又根据苏德战场的情报讨论了机械化部队的建设和应用,负责装甲兵的小阿德纳·霞飞将军还顺便邀请德内尔去阿伯丁试车场评价评价美军的新战车。

    看他自信的样子,德内尔猜测,所谓的新战车应该不会是m3李那样糟糕的应急产品。

    会议在中午时分结束,美国人留德内尔在行政办公楼里吃了顿饭,这栋楼正是美国人所追求的“小政府”目标的最好写照:国务卿、海军和陆军的行政人员全都挤在这个小楼里办公,食堂极其狭窄,将军打饭都得老老实实排队。吃完饭后,马歇尔将军还特意亲自带德内尔在这小楼里四处逛逛,为他指示了“艾克”当年坐冷板凳的地方。

    “当年艾克就坐在那个房间里,对面是当时的陆军部长麦克阿瑟将军。两人之间的沟通全靠吼,麦克阿瑟将军大吼一声‘德怀特少校,来一下!’,艾克就推开椅子过去。(英语)”

    “真够朴素的。”德内尔感慨道,“我当营长时的办公室也就这个样了。(英语)”

    “可不是嘛,工资低待遇差,还不被重视,十年前的陆军简直不堪入目。”马歇尔只觉往事不堪回首,“别说是讲究的老欧洲人,我们美国人自己都觉得寒酸。我、艾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