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五章 赵匡胤都疑惑了:不是……我大宋居然存在了三百年?!(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这些,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差错。

    事情就是如此。

    韩成闻听赵匡胤所言,对赵匡胤的感觉,顿时也变得很不一样。

    不愧是宋太祖,能够被写进诗里面的人。

    眼界,见识,各方面都非同一般。

    不过是短短的时间,居然就凭借着自己所说出的这些,看出了庆历新政不可能成功。

    当下便点了点头道:“对,庆历新政失败了。

    “庆历三年十月,朝廷任命张温之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王素为淮南都转运按察使。

    沈邀为京东转运按察使、施昌言为河东都转运按察使。

    这样,十条中的第四条择长官,就开始行动起来。

    在选择诸路转运按察使时,范仲淹翻阅班簿,发现不称职的一笔勾去,毫不留情。

    富弼不无担忧地说:一笔勾下去,就会有一家人痛哭啊。

    范仲淹则回答说:一家哭总好过一个地方的百姓哭!

    十月二十八日,仁宗下诏,施行磨勘新法。

    新法实行后,明黜陟也就见之于行动。

    十一月十九日,朝廷对恩荫制度,作出新规定。

    二十三日,下任子诏,增加恩荫的年龄限制和恩荫范围。

    但对高、中级官僚的子孙及期亲、尊属仍用旧制,没有任何限制。

    庆历四年三月十三日,颁布贡举新法。

    加强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比重,并允许州县立学。

    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

    庆历三年四月,新任枢密使夏竦刚回到京城。

    即因受到谏官的弹劾而被免职。

    北宋时着名学者,被后世称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

    当时任国子监直讲。

    认为宋仁宗专心求治,范仲淹等积极进行改革,感到革新政局有望。

    遂作《庆历圣德诗》,以抒发内心的喜悦。

    诗中称颂仁宗召用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是“躬览英贤”

    而“手锄奸桃”,则是暗指刚被罢职的新任枢密使夏竦。

    《庆历圣德诗》一经上奏,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范仲淹深感石介褒贬有失公允,面对政局发生的巨大波澜。

    也说,‘为此鬼怪辈坏事也’。

    然后,就有人开始说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

    范仲淹提出“小人之党、君子之党”的说法予以反击。

    欧阳修也撰写《朋党论》一文上奏仁宗。

    庆历四年五月,范仲淹与韩琦上疏赵祯,‘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

    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

    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

    听到韩成说出来的这些之后,赵匡胤忍不住用手按住了自己的额头。

    并使劲揉揉太阳穴。

    不是……这些人真就是只有满腔的理想

    做起事情来,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吗

    事情做的,着实是有些太过于不行了……

    哪有这般自吹自擂的

    本来就是众矢之的,却还这般的高调。

    这岂不是授人以柄吗

    最关键的是,面对别人攻击他们为朋党的言论。

    应对的办法,当真是一言难尽。

    这等事儿,那是死都不能承认。

    绝对应该在第一时间里向皇帝进行澄清。

    做出有力的回击。

    说什么也不能被带上朋党的帽子。

    结果他们倒好,不仅仅没这么做,反而还弄了什么君子之党,与小人之党之类的说法进行回击。

    这不明摆着告诉皇帝,他们就是结党了吗

    因为有着唐朝着名的牛李党争,还有其余一些着名的党争的例子在。

    所以做为皇帝的他,也很清楚,这皇帝对于结党营私这事情的敏感程度。

    党争,那是能够威胁到皇权的。

    哪个皇帝都不愿意看到。

    这些人的应对办法,真让人无法言说……

    他能够看到这些人的决心,也能够看到他们的高尚品质。

    也能看到他们为了变法,而不惜做出各种事情。

    但是,他们做事情的办法,是真不行。

    事情不是这么办的!!

    韩成看到赵匡胤的这个举动,也深有同感。

    也觉得范仲淹他们这些人的庆历新政,不少事情,都弄的有些草率。

    比如,这一直在那里坚决反对的夏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夏竦原本是要被称为枢密使的,结果人还没到任,就被欧阳修这些人给弄的免了官。

    这就不说了,得了便宜之后,要懂得闷声发大财。

    可结果他们倒好,还很高调的写了这首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