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后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正如钱唐所想的那样,方时说出的志向,只是故意说给他们听的。

    只有说出这个志向,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才师出有名。

    不管是摊丁入亩的政策,还是其他利民政策,最重要的还是粮食。

    摊丁入亩可以让百姓生活过得好点,可那也只是暂时的。

    一旦没有足够的产粮支撑,大量爆发的人口,可以让整个大明崩溃。

    傍晚时分,陈遇终于收到朝堂上的消息,心中松了口气:

    [天人感应要在朝堂上消失了,接下来只要年轻士子这边弄好,这东西就再也翻不起大浪。]

    陈学走上前,给陈遇倒了杯茶,轻声问道:

    “爹,方司柬最后在朝堂上提出,用《管子》来解决赈济灾民的问题,要不要跟思远他们说说?”

    “嗯,此事利国利民,结合实际去做,无法修宫殿,就去修路;路修完了就去开荒,开鱼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遇到的问题,先辈们也遇到过,让他们不要有门户之见,多看看书。”

    陈学坐到陈遇旁边:“大明目前缺粮,红枣酿酒和果子酿酒,可以让商人从别的地方运到曹县。

    可是,总归是牺牲其他地方的粮食,会不会对其他地方百姓产生影响?”

    陈遇摇摇头:“不会有太大影响,普通百姓极少喝酒,只有达官贵人和地主会去买。

    这些人的粮食很多,曹县一县之地不会影响到整个大明。

    进宫问问看今晚陛下有没有空,我要面见陛下。”

    陈学愣了好一会,才缓缓开口:

    “爹,你不是一直不想进宫,这次怎么主动求见?”

    “我怕陛下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还在纠结,进宫给他分析下利弊。”

    “陛下有什么想法?”

    陈遇起身,从背后的书架中拿出《老子》一书,并将其翻开递到陈学面前。

    陈学好奇看了眼,喃喃出声: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有什么问题吗?”

    “你想想黄册制度和户帖制度。”

    陈学低下头思忖,忽然,猛得抬头看向陈遇:

    “陛下这是在用道家理念治国?”

    “不止!”

    陈遇沉声解释:“法律严格是韩非子的重罚轻赏、三纲八目是商鞅的愚民之法,是用在读书人身上。

    只是太子看清了陛下目的,一直反对陛下,所以科举才迟迟不开。

    这次开启科举,若我没猜错,范围还是程朱理学,不过没有以三纲八目为定式。”

    “那太子的治国理念呢?也是道家的吗?”

    陈遇摇摇头,露出意味不明的笑容:

    “太子和方时这两人,我是一点也看不清,根本不像年轻人。”

    “太子不是儒家的吗?其为人一直都有儒家之风,等他登基就是所有儒家子弟心目中的仁义之君。

    那些读书人,一直在等待着太子登基,他们认为致君尧舜,一定会在太子身上实现。”

    想到那些官员的惩罚,以及蓝玉的脑子,一脸古怪:

    “你们愿意相信就相信,比起陛下来,太子确实仁义,妥妥的圣君。”

    陈遇一点也不相信什么儒家君子之风,朱标要是像扶苏那样,就不会现在就开始处理政务,而且陛下不在他还可以全权做主。

    这哪里是太子,已经是皇帝了,就差个登基仪式而已。

    那些读书人傻乎乎的以为,杀人什么都是陛下的主意,殊不知很多国事都是太子做的决定。

    朱元璋对于陈遇真的非常信任,在知道陈遇要进宫后,轻轻叹了口气:

    “妹子,老哥哥这是知道咱为难,进宫为咱解惑。

    可惜老哥哥志不在富贵,只能以后给他子嗣一些补偿。”

    马皇后轻声劝慰:“静诚先生知道你的心意,就已经足够了,他不会在乎。

    倒是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优柔寡断?”

    “此事太大,咱以为弄掉天人感应就行,可是标儿不这么想。”

    朱元璋一脸凝重:“他想趁这个机会,顺便重新定义阴阳五行,这也是在挖程朱理学的根。”

    “该说的我都说了,等会静诚先生来了,自己去问他。”

    说到这,马皇后放下手中的书,语气坚定:

    “下定决心了就跟标儿说,别给标儿希望,自己又偷摸摸的往反方向去做。”

    仿佛被说中了心思,朱元璋低垂着眼眸,一直不敢看马皇后:

    “妹子,你说的什么话,咱是这种人吗?”

    “不是最好,雄英可是最敬佩你,别让他失望。”

    听到大孙子敬佩自己,朱元璋热血上头,大声嚷嚷:

    “咱做人做事堂堂正正,以前是、以后也是。”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