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4/7)
个头疼的问题。”今年的庄稼全毁了,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就算再种,也得等明年。可蝗虫要是再这么闹下去,就算有再多的良田,老百姓也得饿肚子。
太宗皇帝眉头紧锁,思前想后,却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他看向群臣,希望他们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然而,群臣们也都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就在这时,太宗皇帝又看向了李清歌。他心中更加确信,这个家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相信,只要李清歌愿意,她一定能够想出一个解决蝗灾的办法来。
李清歌感受到了太宗皇帝的注视,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她暗自嘀咕:“太宗咋老盯着我看呢?不会是又想让我给他出主意吧?哎呀,红薯的事儿就够我头疼的了,我可不想再掺和这蝗灾的浑水了。”
然而,尽管心中有些不情愿,李清歌还是无法忽视太宗皇帝的期待与信任。她开始认真思考起蝗灾的问题来。她回想起自己曾经听过的一些关于蝗虫的知识,突然灵光一闪:“对了,蝗虫其实是可以吃的!”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李清歌自己都有些惊讶。她赶紧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向太宗皇帝说道:“陛下,臣有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蝗灾的问题。”
太宗皇帝一听这话,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啥?蝗虫能吃?”这在唐朝可是个新鲜事儿,他从未听说过有人吃蝗虫的。
“没错,蝗虫不仅能吃,还健康美味呢,我可不是瞎说的。”李清歌一本正经地说道,她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与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人们欢欢喜喜地吃蝗虫的场景。
太宗皇帝看着李清歌那认真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与期待。他想了想李清歌之前说的话,都一一应验了,于是也就相信了她。
“哈哈,有趣,真是太有趣了……”太宗皇帝笑了起来,他的笑声中带着几分惊喜与愉悦。他转头看向尉迟敬德:“尉迟将军啊,剿蝗的事儿就先放一放吧。现在咱们的重点啊,还是得防着突厥人。至于这蝗灾嘛,就交给李清歌来处理吧。”
太宗皇帝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轻松与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蝗灾被解决的景象。而群臣们听到太宗皇帝的话后,也都纷纷点头赞同。他们相信,只要有李清歌在,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于唐太宗来说,抵御突厥的侵扰,那无疑是头等大事之一。他时常站在城墙上,凝视着远方那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忧虑与决心。他知道,突厥的威胁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太宗皇帝真是有远见,他不打算用兵力去对付蝗灾。”旁边的一位大臣议论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太宗的敬佩。
“不过,太宗的心思也是时明时暗的,现在大唐面临内忧外患双重困难,不知道他能不能妥善处理好。”又有一位大臣担忧地说,他的眉头紧锁,显然对当前的局势感到十分焦虑。
说到烤蝗虫这事儿,太宗可能还真没想到过。其实啊,不光是蝗虫能烤,田里的庄稼、园子里的蔬菜、山里的野味,哪一样不能串起来烤了吃呢?李清歌,这位身材修长,眼神中总是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女子,心里默默想着,回味无穷。她仿佛已经闻到了那烤肉的香味,看到了星空下人们围坐一起撸串赏夜的欢乐场景。
太宗听了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他的思绪飘回了过去。那时,他常常狩猎,亲手剥皮烤肉,那味道可比平时吃的饭菜香多了。他心想,蝗虫或许也能像野味一样,鲜美可口呢。
于是,太宗对群臣说:“各位爱卿,朕有个想法。我们平时狩猎得来的野味,都是烤了吃的,加点盐就美味无比。烤食的乐趣,远超过日常饭菜。蝗虫也是野味的一种,朕想试试烤蝗虫的味道,如果能吃,那就全国推广烤蝗虫,既能解决饥荒,又能控制蝗灾。”
这话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陛下,万万不可啊!”一位老臣颤巍巍地站了出来,他的脸上写满了担忧。
“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蝗虫能吃,万一吃出问题来,可就是大祸了!”另一位大臣也紧跟着劝阻。
“陛下,请您三思啊!”群臣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亮,他们显然对太宗的这个想法感到十分震惊和不解。
李清歌在心里嘀咕:“这群人真是杞人忧天,烤蝗虫能有啥毒?先拿老鼠试试不就知道了吗?这美味他们没尝过,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妙处。”她轻轻地摇了摇头,对群臣的无能感到有些鄙视。
“贞观大帝,可是个善于纳谏、振兴大唐的明君,怎么今天朝堂上这么多庸人,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李清歌继续腹诽,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几分不屑和无奈。
不过,她心里也暗暗高兴:“太宗的想法和我真是不谋而合,他的智慧远超群臣。”她看着太宗那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期待。
太宗似乎听到了李清歌的心声,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小子,既夸我又自夸,到底啥意思?”但他心里清楚,自己虽然自负,但在这件事上,确实
太宗皇帝眉头紧锁,思前想后,却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他看向群臣,希望他们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然而,群臣们也都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就在这时,太宗皇帝又看向了李清歌。他心中更加确信,这个家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相信,只要李清歌愿意,她一定能够想出一个解决蝗灾的办法来。
李清歌感受到了太宗皇帝的注视,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她暗自嘀咕:“太宗咋老盯着我看呢?不会是又想让我给他出主意吧?哎呀,红薯的事儿就够我头疼的了,我可不想再掺和这蝗灾的浑水了。”
然而,尽管心中有些不情愿,李清歌还是无法忽视太宗皇帝的期待与信任。她开始认真思考起蝗灾的问题来。她回想起自己曾经听过的一些关于蝗虫的知识,突然灵光一闪:“对了,蝗虫其实是可以吃的!”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李清歌自己都有些惊讶。她赶紧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向太宗皇帝说道:“陛下,臣有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蝗灾的问题。”
太宗皇帝一听这话,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啥?蝗虫能吃?”这在唐朝可是个新鲜事儿,他从未听说过有人吃蝗虫的。
“没错,蝗虫不仅能吃,还健康美味呢,我可不是瞎说的。”李清歌一本正经地说道,她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与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人们欢欢喜喜地吃蝗虫的场景。
太宗皇帝看着李清歌那认真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与期待。他想了想李清歌之前说的话,都一一应验了,于是也就相信了她。
“哈哈,有趣,真是太有趣了……”太宗皇帝笑了起来,他的笑声中带着几分惊喜与愉悦。他转头看向尉迟敬德:“尉迟将军啊,剿蝗的事儿就先放一放吧。现在咱们的重点啊,还是得防着突厥人。至于这蝗灾嘛,就交给李清歌来处理吧。”
太宗皇帝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轻松与自信,仿佛已经看到了蝗灾被解决的景象。而群臣们听到太宗皇帝的话后,也都纷纷点头赞同。他们相信,只要有李清歌在,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对于唐太宗来说,抵御突厥的侵扰,那无疑是头等大事之一。他时常站在城墙上,凝视着远方那片辽阔而神秘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忧虑与决心。他知道,突厥的威胁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太宗皇帝真是有远见,他不打算用兵力去对付蝗灾。”旁边的一位大臣议论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太宗的敬佩。
“不过,太宗的心思也是时明时暗的,现在大唐面临内忧外患双重困难,不知道他能不能妥善处理好。”又有一位大臣担忧地说,他的眉头紧锁,显然对当前的局势感到十分焦虑。
说到烤蝗虫这事儿,太宗可能还真没想到过。其实啊,不光是蝗虫能烤,田里的庄稼、园子里的蔬菜、山里的野味,哪一样不能串起来烤了吃呢?李清歌,这位身材修长,眼神中总是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女子,心里默默想着,回味无穷。她仿佛已经闻到了那烤肉的香味,看到了星空下人们围坐一起撸串赏夜的欢乐场景。
太宗听了也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他的思绪飘回了过去。那时,他常常狩猎,亲手剥皮烤肉,那味道可比平时吃的饭菜香多了。他心想,蝗虫或许也能像野味一样,鲜美可口呢。
于是,太宗对群臣说:“各位爱卿,朕有个想法。我们平时狩猎得来的野味,都是烤了吃的,加点盐就美味无比。烤食的乐趣,远超过日常饭菜。蝗虫也是野味的一种,朕想试试烤蝗虫的味道,如果能吃,那就全国推广烤蝗虫,既能解决饥荒,又能控制蝗灾。”
这话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陛下,万万不可啊!”一位老臣颤巍巍地站了出来,他的脸上写满了担忧。
“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蝗虫能吃,万一吃出问题来,可就是大祸了!”另一位大臣也紧跟着劝阻。
“陛下,请您三思啊!”群臣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亮,他们显然对太宗的这个想法感到十分震惊和不解。
李清歌在心里嘀咕:“这群人真是杞人忧天,烤蝗虫能有啥毒?先拿老鼠试试不就知道了吗?这美味他们没尝过,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妙处。”她轻轻地摇了摇头,对群臣的无能感到有些鄙视。
“贞观大帝,可是个善于纳谏、振兴大唐的明君,怎么今天朝堂上这么多庸人,真是让人笑掉大牙。”李清歌继续腹诽,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几分不屑和无奈。
不过,她心里也暗暗高兴:“太宗的想法和我真是不谋而合,他的智慧远超群臣。”她看着太宗那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敬佩和期待。
太宗似乎听到了李清歌的心声,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小子,既夸我又自夸,到底啥意思?”但他心里清楚,自己虽然自负,但在这件事上,确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