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2/6)
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炎炎夏日中的一抹清凉。她高兴得连连叫好,声音中充满了激动与喜悦。她吩咐工厂加速生产,迫不及待地想看到百姓们用着空调、吃着冰镇西瓜的场景。那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旷神怡。
“这冰箱啊,对食物保鲜可是大有好处,不管是个人还是工业,都是个重大的变革。”李清歌感慨地说道,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空调的好处,那就更不用说了。南方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又湿又闷,感觉上的温度比实际天气还要高,空调简直就是救命的神器。”
她想起了金陵的夏天,那炎热仿佛能融化一切。她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祖母就会用扇子为她扇风,但那微风根本无法驱散酷暑的炎热。现在,她有了能力,她要让百姓们不再受酷暑的折磨。
“金陵这地方尤其热,以前就是四大火炉之一。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也越来越多,高楼大厦代替了老房子,热岛效应更是严重。”李清歌继续说道,她的声音中透露出对百姓的关怀,“今年夏天热得让人受不了,好多百姓都得了热射病,有的甚至丢了性命。所以,普及冰箱、空调,真的是当务之急。”
天雄听了,深感李清歌的为民之心,他领命后,立刻就下去传达命令,让大炎的工厂都提速生产。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项生产任务,更是李清歌对百姓的承诺。
这时,苏小梅走了进来,她刚好碰到天雄离开,便走到李清歌跟前,轻声说道:“大长公主已经安顿好了,不过我刚才来的时候,发现有些小人在暗中窥视,恐怕对陛下不利。”
李清歌听了,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光芒,但她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她淡淡地说:“这些小人我早就注意到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他们自己要找死,我也乐意成全他们。”
她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其中蕴含的威严与力量却让苏小梅感到一阵心悸。她知道,李清歌从来都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她有着铁一般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手段。
小梅笑着说:“陛下神功盖世,谁敢来冒犯您呢?”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李清歌的敬仰与信任。
李清歌听了,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她知道,自己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离不开身边这些人的支持与信任。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他们的忠诚与付出。
……
边境那边,烽火连天,战鼓雷动。乾隆被李清歌的话气得暴跳如雷,他无法接受一个女子竟然敢如此挑衅他的权威。宫廷里,也因此而遭了殃。这几天,养心殿里的宫女太监,因为点小事就被杖责的特别多,还有个小太监被打死了。在皇权之下,生命就像草芥一样脆弱。
乾隆的愤怒无处发泄,他开始对那些前朝大臣下手。以前,他大多都宽恕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大臣,只要加倍罚金就能免罪。但现在,他把这些大臣当成了靶子,有的被判了极刑,有的被流放到了偏远地方。一时间,朝廷和民间都震动不已,后宫也是人心惶惶。
最让乾隆生气的是,李清歌无意间透露出来的一句诗句。那天,李清歌到京城后,碰巧遇到了被押赴菜市口行刑的人。她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因为一句诗而遭的祸。那句诗,正是她曾经随口吟诵的一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这句诗,原本只是她抒发心中感慨之作,却没想到竟然成了这些人的催命符。乾隆听到这句诗后,更是气得不行。他觉得李清歌这是在嘲笑他,嘲笑他的无能,嘲笑他的失败。
然而,李清歌却并没有在意乾隆的愤怒。她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她去做。她不会因为乾隆的愤怒而改变自己的计划,更不会因为他的威胁而屈服。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她站在大殿的窗前,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她知道,自己还有很多挑战等着去克服,但她也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前进的步伐。
夜已深,月挂中天,银辉洒满寂静的庭院。一阵清风悄然掠过,带着初秋的凉意,穿堂过巷,最终停驻在一扇半掩的窗前。窗内,烛光摇曳,映照出一本古旧的书籍,书页随风轻轻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有诗云:“清风它不认识字,为啥胡乱翻书页?”这诗句,便是缘起于这样一个宁静而略带寒意的夜晚。
写这首诗的,是一位年迈的学者,他披着一件单薄的衣裳,坐在书桌旁,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无奈与感慨。夜风透窗而入,不仅带来了凉爽,也搅乱了他精心整理的书页。他轻轻摇头,苦笑一声,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于是提笔,将这份感触化作了诗句,留在了纸上。
然而,当这首诗辗转传入乾隆皇帝的耳中时,其意境却被赋予了全然不同的解读。乾隆,这位大清的君主,坐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中,手捧诗卷,眉头紧锁。他将“清风”的“清”字,与自己所统治的大清国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诗人是在借物喻人,讽刺满清作为外来政权,不懂汉族的学问,如何能治理好中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一时间
“这冰箱啊,对食物保鲜可是大有好处,不管是个人还是工业,都是个重大的变革。”李清歌感慨地说道,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空调的好处,那就更不用说了。南方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又湿又闷,感觉上的温度比实际天气还要高,空调简直就是救命的神器。”
她想起了金陵的夏天,那炎热仿佛能融化一切。她记得小时候,每到夏天,祖母就会用扇子为她扇风,但那微风根本无法驱散酷暑的炎热。现在,她有了能力,她要让百姓们不再受酷暑的折磨。
“金陵这地方尤其热,以前就是四大火炉之一。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也越来越多,高楼大厦代替了老房子,热岛效应更是严重。”李清歌继续说道,她的声音中透露出对百姓的关怀,“今年夏天热得让人受不了,好多百姓都得了热射病,有的甚至丢了性命。所以,普及冰箱、空调,真的是当务之急。”
天雄听了,深感李清歌的为民之心,他领命后,立刻就下去传达命令,让大炎的工厂都提速生产。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项生产任务,更是李清歌对百姓的承诺。
这时,苏小梅走了进来,她刚好碰到天雄离开,便走到李清歌跟前,轻声说道:“大长公主已经安顿好了,不过我刚才来的时候,发现有些小人在暗中窥视,恐怕对陛下不利。”
李清歌听了,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光芒,但她很快便恢复了平静。她淡淡地说:“这些小人我早就注意到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他们自己要找死,我也乐意成全他们。”
她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其中蕴含的威严与力量却让苏小梅感到一阵心悸。她知道,李清歌从来都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她有着铁一般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手段。
小梅笑着说:“陛下神功盖世,谁敢来冒犯您呢?”她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李清歌的敬仰与信任。
李清歌听了,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她知道,自己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离不开身边这些人的支持与信任。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他们的忠诚与付出。
……
边境那边,烽火连天,战鼓雷动。乾隆被李清歌的话气得暴跳如雷,他无法接受一个女子竟然敢如此挑衅他的权威。宫廷里,也因此而遭了殃。这几天,养心殿里的宫女太监,因为点小事就被杖责的特别多,还有个小太监被打死了。在皇权之下,生命就像草芥一样脆弱。
乾隆的愤怒无处发泄,他开始对那些前朝大臣下手。以前,他大多都宽恕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大臣,只要加倍罚金就能免罪。但现在,他把这些大臣当成了靶子,有的被判了极刑,有的被流放到了偏远地方。一时间,朝廷和民间都震动不已,后宫也是人心惶惶。
最让乾隆生气的是,李清歌无意间透露出来的一句诗句。那天,李清歌到京城后,碰巧遇到了被押赴菜市口行刑的人。她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因为一句诗而遭的祸。那句诗,正是她曾经随口吟诵的一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这句诗,原本只是她抒发心中感慨之作,却没想到竟然成了这些人的催命符。乾隆听到这句诗后,更是气得不行。他觉得李清歌这是在嘲笑他,嘲笑他的无能,嘲笑他的失败。
然而,李清歌却并没有在意乾隆的愤怒。她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事情等着她去做。她不会因为乾隆的愤怒而改变自己的计划,更不会因为他的威胁而屈服。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她站在大殿的窗前,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她知道,自己还有很多挑战等着去克服,但她也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前进的步伐。
夜已深,月挂中天,银辉洒满寂静的庭院。一阵清风悄然掠过,带着初秋的凉意,穿堂过巷,最终停驻在一扇半掩的窗前。窗内,烛光摇曳,映照出一本古旧的书籍,书页随风轻轻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有诗云:“清风它不认识字,为啥胡乱翻书页?”这诗句,便是缘起于这样一个宁静而略带寒意的夜晚。
写这首诗的,是一位年迈的学者,他披着一件单薄的衣裳,坐在书桌旁,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无奈与感慨。夜风透窗而入,不仅带来了凉爽,也搅乱了他精心整理的书页。他轻轻摇头,苦笑一声,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于是提笔,将这份感触化作了诗句,留在了纸上。
然而,当这首诗辗转传入乾隆皇帝的耳中时,其意境却被赋予了全然不同的解读。乾隆,这位大清的君主,坐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中,手捧诗卷,眉头紧锁。他将“清风”的“清”字,与自己所统治的大清国联系在了一起,认为诗人是在借物喻人,讽刺满清作为外来政权,不懂汉族的学问,如何能治理好中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一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