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3/6)
,宫廷内外,风声鹤唳,又一场因文字而起的腥风血雨悄然酝酿。
李清歌,一个名字在京城中悄然传开。她并非寻常女子,胆识过人,才情出众。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她听闻了这首诗的遭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愤慨。她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对这股文字狱的歪风进行讽刺。于是,她大胆地将原句改为“清君不识字,为啥乱盖章”。这句话,一针见血,直指乾隆皇帝本人。在她看来,乾隆不仅审美庸俗,更在国宝书画上随意盖章,破坏了艺术品的原貌,这种行为,无异于对文化的亵渎。
李清歌的这番改动,很快便在京城中流传开来。那些因文字狱而家破人亡的人,以及那些心怀反清复明梦想的人,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纷纷将这句话当作口号,四处传播,试图借此挑起大炎与大清之间的战争,以期推翻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
然而,当他们来到李清歌所住的驿馆时,却发现那里已经被白马军守卫得密不透风。驿馆外,甲胄鲜明,刀枪林立,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见状只得悻悻离去,心中暗自咒骂,却不敢有丝毫轻举妄动。李清歌口中的“老鼠”,正是指的这些人。她深知,自己的一时冲动,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但她更清楚,自己不能因此而退缩。
这句话的传播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乾隆皇帝在得知后,更是气得暴跳如雷。他从未想过,竟然有人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讽刺自己。他怒不可遏,下令彻查此事,誓要将李清歌捉拿归案。
然而,李清歌却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无迹可寻。乾隆皇帝气得在养心殿内摔杯掷盏,乒乒乓乓的声音响彻整个宫殿。李玉总管见状,心中暗自焦急。他知道,这个时候,只有一个人能够平息乾隆的怒火,那就是令妃。
于是,李玉顶着刺骨的寒风,匆匆赶往延禧宫。他一见到令妃,便急切地说道:“娘娘啊,您快跟我去养心殿吧,皇上气得不行了,只有您能让他消气啊。”令妃闻言,心中不禁有些得意。她知道,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人能及,乾隆皇帝对她更是宠爱有加。于是,她乘坐着软轿,来到了养心殿。
刚踏入东暖阁,令妃便听到了里面传来的乒乓声响。她心中一惊,低声询问李玉是怎么回事。李玉含糊其辞地说是因为一首诗引起的。令妃一听,心中更加疑惑,急忙跟着李玉进了殿。
殿内,乾隆皇帝面无表情地坐在御案上,双眼微闭,仿佛在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怒火。令妃心中一紧,知道事情不妙。但她毕竟是个聪明的女人,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强作镇定地走到乾隆身边。
乾隆睁开眼,看了令妃一眼,语气冷淡地问道:“你来干什么?”令妃微微一笑,说道:“臣妾好久没见皇上了,想来看看您。”她巧妙地避开了谈论皇帝生气的事情,试图用温柔的话语来安抚乾隆的情绪。
乾隆听了这话,脸色稍微好看了一些。他叹了口气,说道:“后宫是不能干政的,但是如果都像你这样柔顺的话,朕又何必这么生气呢?”于是,他便将李清歌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令妃。
令妃听了之后,吓得脸色苍白。她觉得李清歌真是太大胆了,竟然敢如此讽刺皇帝。乾隆气得直拍御案,骂李清歌狂妄无礼。令妃心中也暗暗责怪李清歌不懂礼数,违反了三纲五常。但她知道,这个时候,自己不能火上浇油,只能尽力安抚乾隆的情绪。
她柔声细语地说道:“皇上,您消消气。李清歌她毕竟是个女子,又年轻气盛,不懂事。您大人有大量,就别跟她一般见识了。臣妾想,她也只是开个玩笑,并没有真的想讽刺您。”
乾隆听了令妃的话,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了一些。他叹了口气,说道:“朕也知道,她可能只是开个玩笑。但是,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让朕无法忍受。朕是大清的皇帝,怎么能让人如此讽刺呢?”
令妃见状,知道乾隆心中的怒气已经消了大半。她于是趁热打铁,说道:“皇上,您想啊,李清歌她虽然大胆,但毕竟也是个有才华的人。如果您能宽容大度,不跟她计较,那么,她不仅会感激您,还会更加忠诚于您。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乾隆听了令妃的话,陷入了沉思。他想了想,觉得令妃说得有道理。于是,他点了点头,说道:“好吧,朕就听你一次。这次,朕就不跟她计较了。但是,如果她再有下次,朕绝对不会轻饶她!”
令妃见乾隆终于消了气,心中暗自庆幸。她知道,自己这次又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危机。她微笑着对乾隆说道:“皇上,您消气了就好。臣妾想,李清歌她也会感激您的宽容大度的。”
乾隆闻言,微微一笑,说道:“好了,你也别替她说好话了。朕知道,你一直都很懂事。这次的事情,朕就当作没发生过。但是,你要记住,以后别再让朕听到类似的话了。”
令妃点了点头,说道:“臣妾记住了。皇上,您也累了,早点休息吧。臣妾告退。”说完,她便行礼告退,离开了养心殿。
夜已深,月已斜。紫禁城中,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李清歌,一个名字在京城中悄然传开。她并非寻常女子,胆识过人,才情出众。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她听闻了这首诗的遭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愤慨。她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对这股文字狱的歪风进行讽刺。于是,她大胆地将原句改为“清君不识字,为啥乱盖章”。这句话,一针见血,直指乾隆皇帝本人。在她看来,乾隆不仅审美庸俗,更在国宝书画上随意盖章,破坏了艺术品的原貌,这种行为,无异于对文化的亵渎。
李清歌的这番改动,很快便在京城中流传开来。那些因文字狱而家破人亡的人,以及那些心怀反清复明梦想的人,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纷纷将这句话当作口号,四处传播,试图借此挑起大炎与大清之间的战争,以期推翻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
然而,当他们来到李清歌所住的驿馆时,却发现那里已经被白马军守卫得密不透风。驿馆外,甲胄鲜明,刀枪林立,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见状只得悻悻离去,心中暗自咒骂,却不敢有丝毫轻举妄动。李清歌口中的“老鼠”,正是指的这些人。她深知,自己的一时冲动,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但她更清楚,自己不能因此而退缩。
这句话的传播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乾隆皇帝在得知后,更是气得暴跳如雷。他从未想过,竟然有人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讽刺自己。他怒不可遏,下令彻查此事,誓要将李清歌捉拿归案。
然而,李清歌却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无迹可寻。乾隆皇帝气得在养心殿内摔杯掷盏,乒乒乓乓的声音响彻整个宫殿。李玉总管见状,心中暗自焦急。他知道,这个时候,只有一个人能够平息乾隆的怒火,那就是令妃。
于是,李玉顶着刺骨的寒风,匆匆赶往延禧宫。他一见到令妃,便急切地说道:“娘娘啊,您快跟我去养心殿吧,皇上气得不行了,只有您能让他消气啊。”令妃闻言,心中不禁有些得意。她知道,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人能及,乾隆皇帝对她更是宠爱有加。于是,她乘坐着软轿,来到了养心殿。
刚踏入东暖阁,令妃便听到了里面传来的乒乓声响。她心中一惊,低声询问李玉是怎么回事。李玉含糊其辞地说是因为一首诗引起的。令妃一听,心中更加疑惑,急忙跟着李玉进了殿。
殿内,乾隆皇帝面无表情地坐在御案上,双眼微闭,仿佛在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怒火。令妃心中一紧,知道事情不妙。但她毕竟是个聪明的女人,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强作镇定地走到乾隆身边。
乾隆睁开眼,看了令妃一眼,语气冷淡地问道:“你来干什么?”令妃微微一笑,说道:“臣妾好久没见皇上了,想来看看您。”她巧妙地避开了谈论皇帝生气的事情,试图用温柔的话语来安抚乾隆的情绪。
乾隆听了这话,脸色稍微好看了一些。他叹了口气,说道:“后宫是不能干政的,但是如果都像你这样柔顺的话,朕又何必这么生气呢?”于是,他便将李清歌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令妃。
令妃听了之后,吓得脸色苍白。她觉得李清歌真是太大胆了,竟然敢如此讽刺皇帝。乾隆气得直拍御案,骂李清歌狂妄无礼。令妃心中也暗暗责怪李清歌不懂礼数,违反了三纲五常。但她知道,这个时候,自己不能火上浇油,只能尽力安抚乾隆的情绪。
她柔声细语地说道:“皇上,您消消气。李清歌她毕竟是个女子,又年轻气盛,不懂事。您大人有大量,就别跟她一般见识了。臣妾想,她也只是开个玩笑,并没有真的想讽刺您。”
乾隆听了令妃的话,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了一些。他叹了口气,说道:“朕也知道,她可能只是开个玩笑。但是,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让朕无法忍受。朕是大清的皇帝,怎么能让人如此讽刺呢?”
令妃见状,知道乾隆心中的怒气已经消了大半。她于是趁热打铁,说道:“皇上,您想啊,李清歌她虽然大胆,但毕竟也是个有才华的人。如果您能宽容大度,不跟她计较,那么,她不仅会感激您,还会更加忠诚于您。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乾隆听了令妃的话,陷入了沉思。他想了想,觉得令妃说得有道理。于是,他点了点头,说道:“好吧,朕就听你一次。这次,朕就不跟她计较了。但是,如果她再有下次,朕绝对不会轻饶她!”
令妃见乾隆终于消了气,心中暗自庆幸。她知道,自己这次又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危机。她微笑着对乾隆说道:“皇上,您消气了就好。臣妾想,李清歌她也会感激您的宽容大度的。”
乾隆闻言,微微一笑,说道:“好了,你也别替她说好话了。朕知道,你一直都很懂事。这次的事情,朕就当作没发生过。但是,你要记住,以后别再让朕听到类似的话了。”
令妃点了点头,说道:“臣妾记住了。皇上,您也累了,早点休息吧。臣妾告退。”说完,她便行礼告退,离开了养心殿。
夜已深,月已斜。紫禁城中,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