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五)(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背了几袋大米,走起路来都自带“稳重”光环。再看看那脚踝啊、小腿啊,莫名其妙地就肿了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去参加了什么“水肿大赛”呢。胸部和腹部也开始感觉胀胀的,吃点东西就像怀里揣了个大气球,别提多难受了。

    说到这里,咱们中医可是有一套独特的解决办法的,毕竟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那可是杠杠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身体里的湿气太重,那就像是家里潮湿得能拧出水来,这时候,咱们就得请出“祛湿小能手”——阴陵泉穴和足三里穴。阴陵泉穴呢,就像是身体里的“除湿机”,位于小腿内侧,膝盖下方,你轻轻一按,就能感受到一股暖流在身体里流动,仿佛在说:“湿气退散,阳光普照!”而足三里穴,则是身体的“大补丸”,在小腿外侧,膝盖下三寸的地方,多揉揉它,不仅能祛湿,还能增强免疫力,让你变得更强壮哦!

    说到方剂,咱们得来个“祛湿神方”——茯苓白术汤。这可不是一般的汤,它可是由茯苓、白术、炙甘草、生姜和红枣五位“大将”组成的。茯苓就像是身体里的“清洁工”,负责打扫湿气;白术呢,则是“土壤改良师”,帮助脾脏恢复功能,让湿气无处遁形;炙甘草、生姜和红枣,就像是温暖的拥抱,既能调和药性,又能给身体补充能量。

    制配方法嘛,简单得很:茯苓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约10克),红枣5颗(去核)。把这些材料一股脑儿扔进砂锅里,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慢炖煮,直到汤汁变得浓稠,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扑鼻而来,就可以关火啦!记得,这汤得趁热喝,效果杠杠的!

    说到脉象,那可是中医的“独门秘籍”。想象一下,中医大夫的手指轻轻搭在你的手腕上,就像是在弹奏一首无声的曲子。如果这时候你的脉象“濡滑”,就像是湿滑的泥鳅,那就说明你体内湿气太重了。大夫可能会眉头一皱,心里默念:“这家伙,得好好去去湿了!”

    不过呢,咱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判断。比如,你总是感觉累,提不起精神,早上起床时眼皮肿肿的,大便不成形,黏在马桶上冲不下去……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哦!这时候,你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自己给自己来个“祛湿大作战”了!

    “四之气”,说的是夏天快到尾巴那会儿,天地间上演的一场大戏。这时候啊,有个叫“畏火临”的家伙悄悄登场了,它可不是什么超级英雄,而是指那时候的暑热,热得让人直呼“怕怕”!就像是大自然开了个大火炉,烤得大地热气腾腾,咱们就叫它“溽蒸化”吧,听起来就像是把整个世界都放进了一个大蒸笼里,连空气都仿佛能拧出水来。

    这时候,地气那是“腾腾”往上冒,跟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气呢,就像是跟地气闹别扭了,两者之间隔了个“否隔”,互不理睬。白天黑夜,时不时还有凉风嗖嗖地吹,就像是秋天提前派来的信使,在早晚时分给大家来个“惊喜”。但这可不是什么温柔的凉风哦,它是带着点寒意的,跟那蒸笼般的热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蒸热相薄”的奇特感受,就像是吃了口麻辣火锅又喝了口冰镇饮料,那滋味,啧啧,复杂得很!

    再看那草木,因为湿气太重,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面纱,朦朦胧胧的,美则美矣,却也让湿气“湿化不流”,积聚在一起。于是,早晨起来,你会发现,哎呀,这白露怎么跟不要钱似的,到处都是,阴沉沉的,宣告着秋天真的要来啦!

    这时候,咱们老百姓可就容易遭殃了。因为身体里的热气跟外界的热气一勾结,就容易出现“腠理热”,就像是全身的皮肤毛孔都在喊热,汗流浃背都不解渴。更糟糕的是,“血暴溢”,听起来就像是体内的血液突然之间就“叛逆”了,想要冲出血管去凉快凉快,这可就得小心了,别一不小心就“见血”了。

    还有那疟疾,忽冷忽热,像是身体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热死了,快开空调!”另一个却说:“冷死了,快把被子盖上!”这滋味,可真够受的。再加上“心腹满热”,就像是心里装了个小火炉,肚子也跟着凑热闹,吃啥都不对劲。还有“胪胀”,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头疼,大概就是脑袋和肚子都胀得不行,感觉像是吃了太多胀气的食物,却又排不出去。最严重的,还可能“胕肿”,也就是身体某些部位莫名其妙地肿了起来,像是被谁偷偷按了个“水肿键”。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别急,咱们老祖宗还有办法呢!

    首先,咱们来聊聊“现代穴位按摩法”。想象一下,你的手上有个“清热穴”,其实就是咱们现代医学说的“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每天早晚,对着这个穴位按一按,就像是给身体按了个“降温键”,热气立马就消停了不少。还有“消胀穴”,其实就是“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按一按,肚子里的胀气就像是被“吸走”了一样,舒服得很!

    至于方剂嘛,咱们来个“现代版凉茶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