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五)(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方”。准备材料:金银花10克(清热解毒)、菊花10克(清肝明目)、荷叶5克(清热解暑)、薏苡仁30克(利湿健脾)、甘草5克(调和药性)。把这些材料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滤去渣滓,一杯清爽可口的“四季凉茶”就出炉了!每天喝一杯,保证你清热解暑,心情舒畅,连“血暴溢”的烦恼都跑得无影无踪了!

    至于脉象嘛,咱们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能自己摸出来,但我可以给你讲讲个大概。如果你感觉自己心跳得特别快,像是“小兔子乱撞”,那可能就是“热邪”在作祟了。这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深呼吸几下,就像是给心脏按了个“暂停键”,让它也休息一下。如果感觉脉象沉重,像是被什么东西压着一样,那可能是湿气太重了,这时候,不妨喝上一杯咱们刚才配的凉茶,就像是给身体按了个“除湿键”,整个人都轻盈了起来!

    说起这“五之气”啊,咱们得先想象一番大自然的脾气开始有点儿“小情绪”了。就像是你家的老猫突然不爱理你,那氛围,啧啧,那叫一个“惨令已行”。可不是嘛,这寒气嗖嗖地就来了,寒露跟不要钱似的往下洒,霜呢,也着急忙慌地提前登场,好像生怕错过了什么大戏。结果呢,你看那草木,一个个跟被霜打了的茄子似的,黄得那叫一个彻底,落得那叫一个干脆。这寒气啊,它不光在外头撒欢儿,还直往咱们身体里钻,冷得咱们直打哆嗦。

    这时候啊,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们,一个个都跟侦探似的,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被这股子寒气给“盯”上了。可即便如此,老百姓们还是难逃一劫,皮肤啊、毛孔啊,这些平时不起眼的小地方,这时候都开始闹意见了,什么皮肤干燥啦、起疹子啦,都是常有的事儿。

    再来说说这“终之气”,那可是冬天的大boss登场啊!寒气那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大张旗鼓地来,湿气也跟着凑热闹,俩人一合计,嘿,咱们来个大霜冻怎么样?于是乎,霜那是越积越厚,跟个大地毯似的铺满了大地。阴气呢,也开始凝结,水啊,冻得那叫一个结实,连太阳公公都表示:“这我管不了啊!”

    要是这时候你不小心被这股寒气给“撩”到了,那可有的受了。关节啊,就像是被谁给锁住了似的,动都动不了;腰啊,背啊,那叫一个疼,感觉就像是有人拿着锤子在后头敲似的。这都是因为寒湿这两个小家伙在天地之间捣乱,搞得咱们身体也跟着遭罪。

    说到这儿啊,我得插一嘴,中医里啊,有个穴位叫“委中穴”,现代人也这么叫,它就藏在咱们的膝盖后面,那可是治疗腰痛、背痛的小能手。你要是感觉腰啊背啊不舒服,不妨自己在家按一按,说不定能缓解不少呢!当然了,这只是个简单的自我保健方法,真要是病了,还是得去看医生哦!

    说完了穴位,咱们再来聊聊方剂。这寒湿啊,得用点儿温热的药材来对付它。比如说有个经典的方子叫“附子汤”,那可是驱寒湿的利器。这方子啊,得用到附子、茯苓、人参、白术和芍药这五味药材。咱们换算成现代的计量单位啊,附子大概得用上15克,茯苓、人参、白术各12克,芍药9克。把这些药材放到锅里,加水煮它个一两个小时,煮出来的汤药啊,那叫一个热乎乎,喝下去,感觉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不过啊,这方子可不是随便喝的,得根据你的体质和病情来调整药材的用量和配伍,所以啊,还是得找专业的中医大夫才行哦!

    再来说说脉象吧。这脉象啊,就像是咱们身体的小秘密,通过它啊,中医大夫能读出很多咱们身体的信息。比如说啊,你要是得了寒湿病,那脉象啊,往往就是沉紧的。就像是冬天的河水啊,冻得硬邦邦的,流动起来那叫一个费劲儿。中医大夫一摸这脉象啊,心里就大概有数了:“这家伙啊,肯定是被寒湿给缠上了!”

    湿气这家伙,就像是身体里偷偷溜进来的小淘气,如果不及时管教,它就会四处捣乱,让你的身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皮肤变差、身体沉重、甚至还可能“肉溃皮拆”——想象一下,皮肤像老旧的墙纸一样,开始剥落,那可真是惨不忍睹啊!

    那么,古人说了,要想对付湿气,首先得“折其郁气,取化源”。这句话听起来挺高大上,其实就是说,咱们得想办法把身体里的那股憋屈的气给疏散开,让身体的自然机能(也就是“化源”)能够顺畅运行。怎么做呢?别急,接着往下看。

    “益其岁气无使邪胜”,这句话就像是给身体加油打气,告诉我们要增强身体的正气,别让湿气这种“邪恶势力”占了上风。怎么做呢?吃!对,你没听错,就是吃!吃什么呢?

    “食岁谷以全其真”,岁谷啊,就是每年应季的谷物,比如春天的稻米、夏天的麦子,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吃了能帮你保持身体的原汁原味,也就是“全真”。想想看,吃应季的食物,就像给身体穿上了最合适的衣服,既舒服又健康。

    “食间谷以保其精”,间谷呢,就是那些不是每年都有的,偶尔才能吃到的谷物,比如一些稀有杂粮。这些就像是给身体的小惊喜,吃了能帮你留住身体的精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