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郑芝龙降清(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立了文庙,专门用于供奉孔子。在大成殿里,人们虔诚地祭祀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示对他的崇敬之情。

    当摄政王多尔衮大胜归来时,京城一片欢腾。顺治帝福临虽然年幼,但也知晓此番胜利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他率领众大臣早早地便来到了天安门,恭候着摄政王的归来。

    终于,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和欢呼声,摄政王多尔衮带着凯旋之师抵达了城门。众人纷纷跪地迎接,但多尔衮却并未下跪,而是径直走向了顺治帝福临。他轻轻将小皇帝抱起来,放在自己宽厚的肩膀上,眼中满是慈爱与骄傲。

    \"我们的小福临可是真龙天子啊!\" 多尔衮高声说道,声音回荡在广场上空,\"咱们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敌军无不闻风丧胆。只要宣读圣上的圣旨,那些南明军队都会乖乖跪下投降!这可不是叔父我有多厉害,真正厉害的,是我们这位智勇双全的小天子!\"

    顺治帝福临被多尔衮这般夸赞,不禁有些害羞,但心中更多的是喜悦与自豪。他紧紧抓住多尔衮的衣服,感受着来自长辈的关爱与支持。而在场的众大臣们听了多尔衮的话,也纷纷附和起来,对顺治帝表示敬意。

    此时此刻,整个京城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氛围之中,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这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不仅彰显了摄政王多尔衮的赫赫战功,更让年轻的顺治帝福临在臣民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

    顺治二年,风云突变,南京城沦陷,南明弘光皇帝不幸被俘。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得曾柏蕴呆若木鸡,伫立原地。内心深处涌起无尽的痛楚与挣扎,他深知南明政权终将走向衰败,自己所有的奋斗都将化为泡影。

    明朝宛如一棵历经沧桑、垂垂老矣的巨树,其枝干早已被无数蛀虫侵蚀一空,最终不堪重负,轰然倒下。然而,面对眼前的困境,曾柏蕴并未气馁。他坚信,满清之主虽年幼,但只要悉心辅佐,仍有望成为一代明君。可如今,这位稚嫩的小皇帝竟身陷险境,甚至可能被逼无奈禅让帝位!若是如此,历史必将改写,而自己亦将不复存在!

    至此,曾柏蕴明白,当务之急乃是全力扶持小皇帝茁壮成长,唯有如此,方能确保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暗下决心,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守护这位年少的天子,助其成就霸业!

    曾柏藴在与突然降临的薛克俊灵魂融合之后,也知晓了如此众多无辜百姓惨遭屠戮的事实,曾柏藴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愤恨。他对那些残忍杀害平民百姓的将领们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将他们碎尸万段,以慰那些冤魂在天之灵。同时,他也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让这些恶贯满盈之人付出应有的代价,为那些不幸遇难的人们讨回公道。

    然而,现实却让曾柏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就在不久前,他刚刚表示愿意辅佐小皇帝成就大业,但现在又面临着为死去的百姓复仇的使命。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令他感到左右为难。

    更令曾柏藴悲愤交加的是,他发现自己本体的死因竟然如此凄惨——竟是被亲生儿子懿孟所杀!这样的真相简直令人发指!经过一番追查,他终于揭开了背后隐藏的阴谋:原来,这一切都是唐王朱聿鐭和郑芝龙二人在暗中操纵。他们向自己的两个弟弟施加压力,教唆他们谋害了自己的本体薛克俊。

    得知这个惊人的内幕后,曾柏藴的心情愈发沉重。一方面,他要继续履行对小皇帝的承诺;另一方面,他又必须为无数冤死的百姓伸张正义。在这场错综复杂的纠葛中,曾柏薀究竟该如何抉择?他能否战胜重重困难,实现自己的心愿呢?答案或许只有时间才能揭晓……

    曾柏藴惊愕地从李清那里得知,李成栋是李清的远房分支族人

    原来,李成栋在归降清朝之前,曾经效忠于闯王李自成。后来,他投降了清军,并被编入了汉正红旗。而每当满清攻打一个地方时,总是会派遣这些编入汉正红旗的降军率先发起进攻,然后再调派属于正白旗的精锐铁骑进行冲杀。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利用他们充当炮灰的策略。出力的是这些降军,战功却由满清的精英们领受。

    李清对这种不公平和残忍的行为深感愤慨。他无法接受自己的族人和这样的恶行扯上关系,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他对家族的荣誉感到羞愧;另一方面,他又对那些无辜百姓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

    这个真相让曾柏薀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开始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权力斗争背后的黑暗面。同时,他也意识到,历史往往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其中隐藏着无数复杂的因素和利益纠葛。

    面对如此沉重且令人无法接受的事实,曾柏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之中。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最终下定决心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尽可能地减少军民的伤亡情况。毕竟,他早已决定全心全意辅佐年轻的皇帝顺治,而如今朝廷之上,多尔衮的战功赫赫,远超于代善和豪格等人。

    此时此刻,一个计划开始在曾柏蕴心中酝酿成型。他注意到李成栋所率领的军队隶属于汉红旗,这让他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