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容易,做称职的父母很难》(一)(3/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特殊礼物;自己带孩子,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一段经历;而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能够和父母亲在一起生活也是他(她)童年生活中最宝贵的时光,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异常重要。因此,除非是工作方面的原因实实在在得无奈,就一定要克服困难亲自带孩子。

    当然,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正值雄心勃勃发展创业的黄金年华,要想亲自抚养尚在襁褓中嗷嗷待乳的孩子慢慢长大,期间艰辛固然不可小觑,但当自己看着稚嫩的小宝贝一天天长大,慢慢地开始懂事,却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此外,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长大,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只有在建立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在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才有可能比较容易地与他(她)进行顺利的沟通,才会彼此之间毫无芥蒂其乐融融。总之,尽管亲自带孩子必然要付出很多,但却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也许有人会说,送到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老爷姥姥那儿有什么不放心的呢,这样自己不就解放了吗!抽空回去看看也就行了。但有一点却被年轻的父母给忽略了,那就是:孩子与爷爷奶奶或老爷姥姥毕竟是隔辈人了。老一代人固然对孙辈疼爱有加,但有些时候,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难免与时代的发展有些脱节,带孩子的观念和教育孩子的理念很可能还是原先的老一套办法,而这些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一定有利的;而且大多数的老人都会过度地溺爱、娇惯孩子,这样也会使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如果再想纠正就很困难了。此外如上所述,如果孩子不是父母亲自带大,或多或少地总会影响到以后毫无芥蒂的亲子关系,可谓得不偿失。

    当然,身边有人帮忙照顾孩子是件很好的事情,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是照顾孩子的第一把手。即使自己再辛苦,也不可以将大部分的照顾任务推托给他人。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她)是一刻也不愿意离开妈妈的。但如果迫不得已,孩子与父母短暂的分离几天还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在所难免的。就一般而言,孩子越小,离开父母,尤其是离开妈妈的时间就应该越短一些。一岁之内,这个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一天;两岁之内,不要超过两天……以此类推,在孩子上小学之前,不应该超过一周。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孩子就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焦虑情况,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不利。

    话题4:要学着读懂孩子的心灵

    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扇门,做父母的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奇迹就会发生。反之,如果你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

    有人认为,很小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大一点儿的孩子才有思想,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对于自己的吃、喝、拉、撒、睡等基本需求也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因此,父母,尤其是母亲必须留心观察孩子的需要,细心地照顾好孩子,注意一些条件反应性习惯的养成,比如养成喂奶前把尿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她)的认知能力不断增加,这时候,母亲要学会利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与孩子交流,要以非常轻松愉快的语气多和孩子说话,这样,孩子的反应能力会大大提高,学会说话的时间也会早一些。孩子再大一点儿以后,慢慢地会学会许多本领:学会翻身、坐起、满床乱爬、做一些滑稽可爱的动作、蹒跚地走路、咿呀学语、鼓捣玩具……他(她)的心里活动越来越多,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这就提醒父母需要更加留心地学习,确保尽可能地读懂孩子心灵,以引导孩子快乐地成长。

    这里,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切忌不要以成人的经验和标准来要求孩子,并由此来判断孩子可能或应该做什么;孩子可能或应该做什么,应该符合孩子心理发育的特点。孩子有他(她)自己的心灵密码,父母应该和必须做的是学会读懂孩子的这些密码。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太小,除了吃、喝、拉、撒、睡什么都不懂。事实上,小孩子心里的灵动,有时候是父母意想不到的。记得我女儿在刚学会翻身以后不久的一天上午,发现她爬在床上专注地看着窗外,左肘支在床上,右手慢慢地左右摆动着。我很不解,就顺着小家伙的视线看去,发现窗外已经掉落完树叶的杨树枝条正在微风的吹拂下不紧不慢地摇摆着……原来,她在模仿树枝摆动呢!

    一天,爸爸吹了几个气球(当时她学会坐了),给她面前放了一个,她笑了,马上伸出右手抓住;又放了一个,她毫不犹豫地伸出左手也抓住了;当将第三个气球放在她面前时,她收住了笑容,看着这个诱人的漂亮气球,然后看看左手里的气球,又看看右手里的气球,稍稍迟疑了一下,突然往下一哈腰,竟然张开小嘴巴去叼放在面前的这个气球!真是太有意思了。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一次见我给她爸爸写信(当时她爸爸出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对我说:“妈妈,我也要给爸爸写信!”

    我明明知道她一个字也不会写,但仍然很爽快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