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返乡!返乡!返乡!(3/3)
一、把农场办成农工联合企业,适当提高工资,把知青稳定在农场。二、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商调回城,由知青部门负责办理。三、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后,可以由其子女顶替。四、从农场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五、城市招工时,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六、魔都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以允许回原籍社队。
自此,知青返乡已成定局。
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做,有些规则总要有些人来打破。
而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激进,某些特殊因素不考虑,仅从1973年的某项文件报告就能看出:占知青群体仅百分之一的芸南。1973年(没错是73年,不是75年以后)惩治行动中就查出,整个兵团吊打知青1034起,受害知青1894,两人死亡,侮辱女知青的干部286人,受害女知青430人。
这还只是1973年时的调查报告,更大规模的知青下乡是在1975年之后开始的,后来的知青是否有遭遇同样的事情,从结果上来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不过,两相对比,伊水的知青生活就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尤其是七五年之后来的知青,不但没吃过前人砍树的苦,还享受到了后人乘凉的福,过得甚至不比在家乡的时候差。
拿的工资比家乡工厂多,吃得比家乡好,工作还比家里面轻松。
但是,就像陈泽预测的那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当可以返乡的消息传回来后,不少人还是要抛弃现在的生活与工作,决意返乡。
想要返乡就要从六项中寻找方法,而现实是,无论是什么方法,最终都绕不开地方领导的同意。
所有法治最终都成了人治。
其他地方的知青为了返乡,想尽办法,有关系的找关系,没关系想办法有关系,(可以看一下《天浴》)。
而伊水的知青里面,因为有陈泽这个前林场话事人,因此都找到了陈泽。
然而,让陈泽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找到他的,竟然是......
自此,知青返乡已成定局。
有些事总是要有人做,有些规则总要有些人来打破。
而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激进,某些特殊因素不考虑,仅从1973年的某项文件报告就能看出:占知青群体仅百分之一的芸南。1973年(没错是73年,不是75年以后)惩治行动中就查出,整个兵团吊打知青1034起,受害知青1894,两人死亡,侮辱女知青的干部286人,受害女知青430人。
这还只是1973年时的调查报告,更大规模的知青下乡是在1975年之后开始的,后来的知青是否有遭遇同样的事情,从结果上来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不过,两相对比,伊水的知青生活就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尤其是七五年之后来的知青,不但没吃过前人砍树的苦,还享受到了后人乘凉的福,过得甚至不比在家乡的时候差。
拿的工资比家乡工厂多,吃得比家乡好,工作还比家里面轻松。
但是,就像陈泽预测的那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当可以返乡的消息传回来后,不少人还是要抛弃现在的生活与工作,决意返乡。
想要返乡就要从六项中寻找方法,而现实是,无论是什么方法,最终都绕不开地方领导的同意。
所有法治最终都成了人治。
其他地方的知青为了返乡,想尽办法,有关系的找关系,没关系想办法有关系,(可以看一下《天浴》)。
而伊水的知青里面,因为有陈泽这个前林场话事人,因此都找到了陈泽。
然而,让陈泽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找到他的,竟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