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李爱国返乡记(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时间来到八月,李爱国手中的积蓄,已经突破了一万大关。

    学校是七月十五放假,八月初,李爱国带着一笔积蓄,到火车站,乘车返乡。

    内陆的分产到户进行的很慢,阻力很大。

    平静的小山村,

    外界的风云幻变,似乎对这个贫苦落后的村子没有任何影响。

    人们依旧是该上工上工,该磨洋工磨洋工,该饿肚子饿肚子,和以前没啥两样。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时代的有些农民为什么宁愿饿肚子,也不愿好好劳作。

    答案很简单——大锅饭!

    干得多,干得少,都吃不饱,那不如省点力气,少浪费粮食。

    山坳间的田地,一个个人影如同分布在棋盘上可以移动的棋子。

    村民在种豇豆,俗称:“豆橛子”!一众在河南、山东、东北分布极广的蔬菜。

    明代《救荒本草》有言:“豇豆苗今处处有之,人家田园多种,就地拖秧而生,亦延篱落。”

    名字源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村子每年七八月份都会在山坳里种上几十亩,一部分卖到县里换公分,另一份老的留着自己吃。

    一般用滚水焯水凉拌,或裹面蒸后食用。

    半生不熟吃喝可能中毒。

    多亏了某位姓黄的老师,否则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东西不熟会中毒。

    “老妮儿!你家大学生回来啦!”

    老妮儿是李爱国母亲的名字,在农村一般是大女儿的意思。

    听到山坡上有人喊自己名字,正在干活的段老妮立马回过头。

    “老妮儿!你家大学生回来啦!赶紧回家吧!”

    “哎——”

    这下确定是喊自己的了。

    听见是自己儿子回来了,段老妮急忙丢下手里的活,把泥土在腰间抹了抹,迈着腿就往山上跑。

    段老妮跑回家的时候,儿子已经到家了。

    “娘!娘!你看我二哥给我买的手表!”

    “还有我的小青蛙!会自己跑的小青蛙!”

    老三老四看见母亲回来,连忙炫耀二哥给自己带的礼物。

    段老妮不耐烦地推开孩子,急切地问道:

    “你二哥呢?你二哥人呢?”

    儿子从小没出过远门儿,这次一走就是一年,段老妮想儿子想得紧,迫切想见到儿子。

    “二哥在厨房做饭呢!”

    “对,二哥还给我们买了肉!”

    ......

    厨房的李爱国,正站在地锅旁炒肉。

    肉是回来时,路过镇子,在镇子上买的。

    四指厚的大肥膘,花了十几块钱,切成小块儿,炸成肉方炸了两大盆,熬出来的猪油装了一大罐。

    足够家人吃上大半年。

    中午饭简简单单,剔肉剩下的骨头,连同大肉方一锅炖,什么都没放,当然什么也没有,只是放了一些盐。

    李爱国吃了觉着一般,远不如学校五毛钱套餐有味道,但家里的弟弟妹妹却是吃得很开心,一人抱着一大块儿肥呼呼,没啥味道的肉啃,啃得很香,满脸笑容。

    “二哥,肉真香,真好吃!”

    “嗯,香你们就多吃点儿!”

    “嗯,要是天天都能吃肉就好了。”

    几个小家伙年纪不大,却贼能吃,巴掌大的肥肉,跟吃果冻似得,吸溜吸溜吃完了,伸着油乎乎的小手,就要往盆里那下一块儿。

    然而,手还未碰到盆边儿,就被另一只大手拍开了。

    段老妮瞪了几个孩子一眼:

    “行啦啊!吃一块儿就够啦!剩下的留着明天吃!”

    “可还有恁多呢!”小老三反驳道。

    “是啊!娘!”

    “屋里还有两盆呢,我们都看见啦!”

    老四、老五也纷纷声援三哥,因为他们手里的也快吃完了。

    “再多也不让吃了,狗窝里放不住剩馍!屋里面的是留着以后吃的,光想着一天霍霍完!”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如果不刹住这口子,几个还能真能把两盆肉嚯嚯完。

    “娘,我没吃饱!”丫头小六抱着肉,嘴里还喊着饿。

    “行啦,先把你手里剩下的吃完,没吃饱的,地锅里还有窝窝头,一人拿两个去!”

    ......

    “你这孩子,买恁些肉干啥?净浪费钱。”

    “刚挣到点儿钱,还没咋呀呢,就学会乱花钱啦!”

    段老妮对儿子买肉其实是很高兴的,儿子在信里跟她说过,还没毕业在京城就找到了工作,累是累了点儿,但一月能挣四五十!

    儿子能自己挣钱了,工资比乡长都高,她很为儿子骄傲!

    当初为了送儿子去上大学,她抛下了老脸,挨家借钱,弄得娘家都不敢回。

    村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