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治国理政(11/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微臣请求散朝吧。”

    “柳爱卿,如今我大隋人才济济,文臣武将个个都思虑如何报效国家,朕也备受感动,一心要做有为之君。你不劝朕奋发向上,怎么还来劝朕早点散朝呢?”杨坚打趣说。

    其实群臣也很累了,迫于老板杨坚的以身作则,迫于大隋公司刚上市,大家也只好“996”了,不得已卷起来。折腾了一天,心神憔悴,听柳彧居然提出来这种要求,大家不由得转头看向他,满怀期待。

    柳彧给杨坚行了君臣之礼,严肃地说:“臣听说古代的圣王莫过于尧舜。尧舜从不过问琐碎之事,所以被称为圣明。虞舜委任禹、稷、契、皋陶、伯益五位大臣处理政务,唐尧则经常向掌管四方的诸侯询问治国方针,都垂衣拱手,无为而天下大治。这就是所谓劳于求贤,逸于任使。

    “陛下则不然。陛下留心治国安民之道,不惮辛苦疲劳,这也是由于百官大臣惧怕获罪,遇事不敢自己决定,只好禀承陛下裁决,因此奏请过多。以至于像营造寺庙等细小事情,支出少量财物等琐碎条务,也都禀奏陛下。陛下在一日之内,须回复众多大臣的奏请,以致常常天晚忘食,夜半未寝,整日为公文表章操心受累。

    ”请求陛下体察我的诚挚之言,稍微减少一些琐碎事务。如果是经国安邦的大事,不是百官大臣所能裁决的,自然要由陛下详察明断;其余细务碎事,则责成有关职掌部门长官裁决处理。如此,则陛下劳逸有节,安享无疆之寿;百官大臣亲职任事,蒙受陛下养护之恩。陛下有任贤使能的美名,百官有各司其职的能力,这才是我大隋长治久安的长久之策呀!“

    柳彧这段话中提到的营造寺庙,反应了当时崇尚佛教的社会风尚。忠实的佛教徒杨坚在这一年,多次下诏鼓励黎民百姓出家为僧,并下令按人口出钱,营造佛经、佛像、寺庙。于是社会风气随风而倒,崇尚佛教,民间的佛教书籍,多于《六经》几十、几百倍。

    对此,王公大臣没有一个反对的,他们全然忘记了宇文邕当时灭佛的初衷,反正寺庙又不会抢我的地盘和土地,反正国家现在又不缺钱缺地,等将来灭了南陈,那土地和人口就更多了。

    因此,包括柳彧在内的百官,都以为崇尚佛教不过是一件小事而已。柳彧这一番话,听得大家眉飞色舞,杨坚也是摇头晃脑很认可。杨坚鼓掌感叹:”柳彧这样的正直之士,确实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呀。“

    ”那就散朝吧,各位都累了,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膳吧。“杨坚一挥手,官员都跟着他朝着御膳房走去。

    582年的春节很快就到了,隋朝上下都沉浸在喜悦的节气气氛之中,而北境的突厥却在酝酿着一次针对杨坚的军事行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