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治国理政(10/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老王平时散个步就去了另一个县,孩子上个学就跨了几个郡,出去找工作就走了两个州了。

    经过百官的表决,杨坚宣布废除郡一级行政区,合并州郡,全国以后执行州县两级行政区划体制,具体工作交给杨尚希等人去推进。无疑,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牵涉到无数地厅级官员的饭碗问题,其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都是难以描述的,因此这项工作花费了许多年,每一年都在调整州县数量,直到杨坚执政末年,天下的州(合并郡之后的州)是一百九十个,县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可见,改革还是相当成功的。

    值得一提的是,“平阳郡”就是在此次改革中被改名为“临汾郡”,这是临汾市得名的由来。“平阳”也就是“虎落平阳”中的那个平阳,当年西晋末代皇帝司马炽、司马邺被匈奴政权的刘聪俘虏到首都平阳,刘聪让他们给自己“青衣行酒”拜拜羞辱,二位最后死在平阳,这就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典故来源。

    州县改革,简化了行政机构,增加了国库收入,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虽然有阻力,但郡守相比那些大贵族来说还只是小喽啰,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无法阻挡关陇集团变革的决心,有委屈也只能认了。然而,苏威却错判了形势,他想一步到位,直接将变革的利剑刺向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陛下,现在人口日益增多,耕地却不断兼并减少,这样下去,百年之后,恐怕我大隋的子民没有立足之地了!”苏威恳切地说。

    “那应该如何是好?”

    “应该减少功臣贵族的封地,把他们的地拿出来分给百姓。”苏威此话一出,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了一颗巨石,引起千层浪。苏威的气魄真正展现了什么叫“向我开炮”,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让人钦佩。

    “我们是功臣,打天下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土地分给百姓?”

    “苏威你也是功成之后,你怎么给百姓说话!”

    “是呀,我们作为世家大族的特权何在,简直是笑话!”

    朝堂上议论纷纷,吵作一团。

    杨坚一招手,示意大家安静。等朝堂静下来后,在几个高级官员的怂恿下,王谊奏报道:“朝廷百官,都是几代的功勋贤臣,蒙受朝廷赏赐的土地,一旦被削去,那将损害这些家族的利益呀,我看没有益处。”

    “王大人所言极是,”李穆咳嗽了一下,接着说,“想当初,贺拔氏、宇文氏带领武川镇各路军人领袖,不远万里来到关陇之地,艰苦创业才有了如今我大隋的基业;如果要把这些功臣的土地分出去,恐怕很难服众,陛下三思。”

    一看德高望重的李穆都说话了,于翼、窦炽二人也是纷纷附和,群臣都点头称是。甚至还有人在人群中嚷嚷道:“陛下,您父亲当初也是六柱国十二大将军创业元老之一呀!”

    没错,杨忠也是六柱国下面的十二大将军之一,他们杨家现在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领头羊和代表人。如果杨坚都不维护这个集团,那他称帝的合法性就没有了。没有关陇集团各大军头的努力,就没有北周的基业,杨坚也就不可能顺利摘取胜利果实。

    杨坚无奈地看了看苏威,然后对大家说:“苏爱卿提的问题,需要从长计议,我们这次就不讨论了。”

    “还有别的事情要上报么?”杨坚急切地寻找懂事人的眼光。

    这时候治书侍御史柳彧很懂事地站了出来。柳彧,河东柳氏,是南梁将领柳仲礼之子,柳仲礼被杨忠打败俘虏后,他们一家都回到了北方,柳彧先后跟随宇文护、宇文邕为官,为人正直有操守。

    柳彧在此次调研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各州的刺史很多都是武将出身,武将可以随时应对战争,但如果天下太平后,武将那一套方法就不再适合地方治理了,他说:“从前汉光武帝与二十八位大将一起披荆斩棘,平定天下,及至功业成就以后,这些将军都没有担任职务。我最近拜读了陛下的诏书,您不久前任命上柱国和千子为杞州刺史。和千子以前任赵州刺史时,老百姓用歌谣嘲讽他‘枯老的稻禾不及早割去,稻种脱落就会使良田荒芜’。和千子是行伍出身,骑马射箭,功成略地,是他的特长;至于治理民众,听政断狱,则不是他所理解的。如果说朝廷要优礼老功臣,自可多赏赐金帛钱财;如果让他出任州牧刺史,则会误国害民,将会造成很大损失,还请陛下明察。”

    ”儿臣附议,“太子杨勇也表示赞同,并引经据典,”陆贾曾劝说汉高祖不能'马上治天下'正是如此。“

    随后,李德林、裴政、苏威、薛道衡、颜之推、崔仲方等文臣都表示了高度赞赏。

    “嗯,这个意见很好,朕也一直在考虑这个事,现在也是时候采取手段了。”于是,杨坚下诏,罢免了和千子的刺史一职,选派另一位文臣去赴任。

    杨坚上台后,基本上遵循着亲力亲为的行政方式,每天早出晚归,乐此不疲地和百官议政,这一次巡查工作座谈会,从早开到晚,以至于都没时间吃饭。百官不论大小事都上奏,柳彧认为这样不妥,便再次开口:“陛下,现在已经太阳落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