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月16日(四)(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第十五章12月16日(四)

    酒,原本是没有灵魂之物,一旦通过胃囊潜入血液,人的精神顿时发生了变化。

    那晚,酒馆人不多,酒馆老板对于给生意带来好处的人总是记忆深刻,有了上次接触,把傅铭宇当做常客。刚好最里边的别人打扰不到的一个雅间没有客人,酒馆老板满脸微笑地把他们让了进去。几句谦让要了一桌酒菜。酒,自然是傅铭宇说的草原醇,傅铭宇没想到加藤最是好酒量,几杯草原醇下去,加藤的脸色没有因为草原醇的烈性而改变,倒是情绪由淡定谨慎变得坦荡健谈。尽管加藤跟傅铭宇相识不久,言谈举止上却认定他是跟自己一样性情率直的人。就事论事他不会把属于个人隐私的事拿来借题发挥,给自己招来没必要的麻烦。尽管他没去过中国,但他相信一个纯正共产党员的心境是坦荡的,是非分明的。

    再说他也很想找个合适的人适当的机会把沉郁心里许久的话说一说。尽管历史已然,一切都已过去,父亲离世时那种满是怀恨的眼神在他心里永远抹之不去。父亲最大的遗憾是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海连湾,再也没有机会向海连湾人说一声,“自己从没做过一点儿对不起海连湾人的事。”

    加藤的身上流着父亲的血液,心里一直想做父亲想做没有做到的事。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脚踏实地的去干一番有意义的事业,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国家。尽管他从没有机会到过中国,对中国的关注一点不比对自己国家付出的热心少。每年父亲的忌日,他总是把见闻中的中国说给父亲。中国早已不再是父亲离开时的样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除旧布新,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春风沐雨的感召,兴中华文化史无前例之大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进入了大融合的时代。瑕不掩瑜,大浪淘沙,中华文化愈发璀璨夺目。文不求虚饰浮夸,武不求功名利禄,与民生得利而倡导,与民生无益而淘汰。一切皆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

    傅铭宇知道加藤的父亲是地道的海连湾人,对加藤来说海连湾也有他的亲人,也许他父亲记忆里的亲人早已不在了,但他们的骨殖跟海连湾的土壤永远融合在一起。没有人不知道,很多战争年代遗留在中国的日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关系的缓和,都一一认亲回到了他们的国家。尽管日本人在中国干过数之不清的坏事,那些遗落在中国民间的日本人还是得到跟自己人一样的待遇,他们一样在想念着自己的家乡,想念着他们的亲人。傅铭宇知道加藤母亲加藤美子来到海连湾的过程,想知道在海连湾遇到了怎样的人生经历。正是加藤这天邀约接着要跟他讲述的故事。

    璞玉细琢而成至宝,汉文精研遂得奇妙。

    加藤美子到了中国才知道,她对汉语填鸭式所学不过是被人拿来利用的工具。除了用于日常琐事简单的交流,对其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领略连皮毛也算不上。她崇拜紫式部,紫式部虽说年少,却对白居易诗文领会极深,足以见得汉文那个年代在日本是怎样的盛行,正因为狂热的追捧和执着,才有紫式部那样对大唐文化的出类拔萃。

    日文跟汉字有着极大相近的地方,使加藤美子对汉语情有独钟的喜爱。喜爱的根源是她有着天生好学的禀赋,还是后天的缘缘,自己也难说的清。在强大暴君面前,一个女人的力量尽管显得太渺小,但做人的胆气并没有因为她是女人,在死亡面前而显得胆怯。魔鬼头子加藤霸川尽管人性缺失,面对唯一女儿敢于用生命来抗衡,虎毒不食子多少对她萌生了爱心,更何况一来到海连湾加藤美子就差点死去。

    喜文者,必善于读书籍。加藤美子不愿离开利民堂的原因,在她身体刚刚得到恢复的时候,利民堂满满几大书柜的藏书吸引着她对汉语的好奇。得到东家的允许,能够翻阅利民堂里的古籍。除了大量的诗词典章,很多中国古代的医学书籍。她翻阅那套土黄色线装《黄帝内经》时,简直不敢相信,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参透人体经脉之大观。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凭她对汉语认知的程度,还理解不了这些古书的精深要义。求问别的伙计,没有一个人给她好脸色,都说识字太浅,能读得懂这些古书早就当大掌柜了。

    只有对语言文字切实深入的理解,才谈得上是喜爱。加藤美子是被人带着一种目的,强行拉进学习班进行汉语培训的。没来中国之前她只懂得汉语的基本用语,到了中国才知道自己对汉语语言文字的理解,就像刚刚学会说话走路的孩子一样。粗泛浮皮的理解根本体会不到汉语语言文字的精妙。当她真正来到这个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