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月1日(一)(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为什么流落到南洋的简短经过时,开始对老人语言表述能力的误解感到悔愧自责跟得到的教益永远不能使他忘记。老人不知期待了多久才遇到一个大陆来的游客能坐下来倾听他满腔挚诚的乡愁,又不知陌生游客有没有那份耐心坐下来细听他的唠叨,因此尽量说的简短。

    “早在一千多年,宋朝朱敦儒面对着金兵入侵宋都洛阳,他跟着被迫逃难的人们离开家乡,在逃荒的路上仰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写下‘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谁知几百年后我的祖上也跟他一样走上逃荒的路。君王治域下的人们,一方面遭受官府野蛮、强横、霸道的压榨,再有列强侵犯、杀戮简直没人的活路。各种各样的灾难不断地降临到人们头上。想想那时候人活着得有多难啊!看到早晨的初升太阳,能不能见到落日的晚霞由幸运来说的算。实在没办法,人们只有逃离家乡到外面去讨生活,离开家乡的时候,不停地回望着家乡的山木,心里是说,‘今天是没办法才离开家乡的,等到明天天下太平的时候,是一定会回来的。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肯轻易离开祖代根深的故乡。没有一个人在离开家乡的时候不流下泪水的,那时候人们在想今天离开家乡是为了活命,等以后有了机会一定回来拯救家乡。尽管当时信誓旦旦地说以后一定要回来的,谁知以后竟成了永远,有的前辈在离世的时候,眼睛死死地盯着家乡的方向,嘴里轻轻叨念着家乡的名字,不甘心的闭上了眼睛,人回不到家乡,就让魂归故里吧!

    吴爱民尽管不知道老人祖上离开家乡的原因,但是他知道不管离开了几代,离开家乡的游子无不时刻在思恋着家乡,就像家乡在思恋着他们一样。

    老人又接着说,

    “如果不是天灾人祸不停地威逼,人人老守田园过幸福的生活,谁愿意遭受‘矰缴相逼,哀鸣戚戚’非人般逃荒的日子。谁又能知道离开家乡的命运又将怎样?”老人说完,深深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了下去,“前辈离开家乡的时候,也想到像大雁南迁一样到时候会回去的。谁知道时局不像四季变化那样快,十几年几十年过去了,接连去世的前辈只好给后代留下遗言“等时局太平的时候一定回到华夏大地祭拜祖宗。”远渡重洋的华人期盼着天下太平的信念就像压在身体里的顽疾希望早日得到根除。

    “旧的王朝还没有赶下台,列强见到软骨头好啃,跟着风的跑到中国抢占地盘。中国那个靠着老子打下江山最会享受吃喝玩乐的皇帝可把中国害惨了,他坐在朝堂享尽人间荣华富贵,自认为天下没有比自己的王朝更富有的了,不需要任何外来的东西,这样保守过着就挺好。没想到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在那个老皇帝还在把玩字画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早就厮杀一片了。高寿的老皇帝带着无数的财宝撒手人寰到那边不知跟他祖上是咋样交代的?总之老祖宗并没有保佑他的后代儿皇像他那样有好日子过,一个比一个无能,一个比一个没有骨气。在皇家亲兵卫队一帽头子汗一帽头子汗把刀枪磨得锋快,打算凭着坚实的臂膀十足的信心准备砍杀来犯之敌的时候,人家远远地举起枪炮轻轻划动扳机便应声倒下了,皇家卫队顿时傻了眼,朝堂老爷们也吓得慌了神,割地赔款,越求和平越得不到和平。封建王朝虽说御敌无能,却害民不浅,逼得人没有活路,四处逃荒,我的父亲就是当劳工被迫来到这里的。南洋华人不是代代在这里繁衍下来的,而是总有新人来到这里。

    “没完没了的战火不知有多少人为今天的和平牺牲了。人们总是说,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来书写的,尽管血和火的文字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已经尽于笔锋的惨烈和悲壮。但是随着时间的尘封有时还是显得肤浅和空泛,永远都无法深刻的表达出当时在列强压迫下人们遭受的残喘、屈辱和悲愤;永远都无法深刻的表达出当时在战火中罹难中人们的悲惨和苦难!……

    老人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又接着说。

    “跟今天忙于生计的人说起二次世界大战似乎是很遥远的事,对于我来说一早起来做深呼吸运动的时候,还能感觉到那股硝烟和血腥残留在心底里没有完全排净。世人都知道二战时期日本为了掠夺资源,对中国无端的侵犯,在南京对平民百姓实施无以言说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惨案。报道自己的同胞被倭寇侵略杀戮的报纸传遍世界,世上没有任何一个有良心有觉悟有思想的华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惨遭蹂躏而无动于衷。海外华人听闻无不为之愤怒。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候,南洋华人绝不会坐视不管,纷纷出钱出力,为了支援国人抗日,南洋华人几乎倾尽所有,很多的南洋华人还不是在国家遭难死里逃生流徙过来的?一条生命的离世尚且给多少亲人带来伤痛欲绝,几万计、十几万计、几十万计华人同胞惨遭屠杀又将是多大的国殇。南洋华人甘愿倾尽所有纷纷捐款支援国人抗日,所有华人捐款的数额远远超出国人当时用于抗日款额的数倍,此等救国的壮举岂能不引起日本侵略军惨无人道的报复。

    “日本同时在这里大肆掠夺,大开杀戒,在这里对数以万计的华人展开的屠杀。为了节省子弹甚至把很多的华人诱骗到大海活活的淹死……。日本之所以对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