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苏轼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至今他都还记得当初和弟弟苏辙一起中榜时那种心情,凡是读书人谁没有想过那一天的到来,可偏偏他们家就出了两个,除了他爹苏洵。

    当时的他们是有多高兴啊,以为中了榜就可以大展宏图,只可惜终究是事实不如愿者十有八九。

    也或许是他们的运气就在那一刻就用完了,过后就全是不好的事情。

    先是他母亲逝去,紧接着又是父亲苏洵跟随而去。

    桩桩件件好像都聚到了一起,等他们好不容易出完家事后却又发现原来做官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党羽之争,君臣之争,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会是他们这些小虾米能够参与的。

    所以他们这样才进入朝廷没有根基的新人就成了被那些人顺手除掉的目标。

    终究是他们想的太简单了,也或者是自己根本就不是做官的那块料吧。

    想到这里苏轼也有些心灰意冷。

    前路茫茫根本就看不到头,初进朝堂时的热情早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被贬中失去了,甚至都还不如做一个闲散人来的潇洒。

    ……

    原在京师的苏辙又何尝不是如此。

    他离朝堂更近看的也更明白。

    只要有人在的一天就会有争斗,和朝堂上的争斗更是兵不见血的。

    “唉,时也命也!”

    ……

    赵磊可不知道两兄弟的感叹,对于苏轼他们一家他只记得一个故事,一门三父子,全是大文豪。

    从这一点就可见家风有多重要。

    只可惜他们的父亲苏洵并未中榜,如果都中了进士之榜的话恐怕就真的是一件千古美谈。

    比起苏轼的名声之大来他的弟弟苏辙的名声倒是要小一些。

    听说苏辙这个人一生都在致力于捞哥哥。

    为此现在的人还戏称苏辙是难得的哥控,吃饭睡觉捞哥哥。

    这样的兄弟情深是赵磊从来没有体会过的,谁叫他家就他一个独生的孩子呢!

    【苏氏兄弟二人同时名登及地,轰动京师,可就在苏氏兄弟准备大展拳脚之际,突然传来苏母病故的噩耗,兄弟二人只得回乡守孝。

    不久,父亲苏洵也病逝了,苏轼和弟弟又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时又赶上了王安石变法,苏轼当年在朝中的师友,包括欧阳修都因反对新法而被迫离京,苏轼也因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遭到排挤,于是他自请出京任职。

    几经辗转,最后在公元1079年被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上任后例行公事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以谢皇恩。

    结果表中的只言片语又被新党人利用。

    他们断章取义说苏轼愚弄朝廷,包藏祸心。

    于是,上任才三个月的苏故事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审,史称乌台诗案。】

    “这个……身世倒也挺悲惨的!”

    李白看到这里心中只有感叹。

    明明开局挺好,怎么偏偏到后来好像运气就用完了一样,一件比一件更悲惨。

    这样的官儿做着还有什么意思?

    其实从前面那些看来李白是很欣赏这个叫苏轼的人的,能被后世人频繁提及的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肯定都有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就像自己一样。

    如果不是时代不同的话他还真想去结交一番,或许他们还会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可以聊呢!

    只可惜了……

    可惜这中间隔了何止是百年之久!

    李白十分厚脸皮的想,完全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对的地方。

    【受此案牵连者多达数十人。

    弟弟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朝廷未予批准不说,也连带着将他贬到偏远地方做了一名监管盐酒税的小吏。

    多亏了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定下过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得免于一死,最终被贬到黄州当地一名薪水微薄的小吏。】

    “不杀士大夫,这是个什么样的章程?”

    刘邦只觉得莫名其妙,什么叫做不杀士大夫?

    来这个赵匡胤到底是有多崇尚文人啊,竟然能留下这样的旨意,作为一个皇帝的目光来看这当真是有些过度了。

    合着士大夫不能杀,那些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武将们就能随便乱杀呗,但凡是个目光长远的皇帝都写不出来这样的旨意。

    也难怪故事人会提到这个宋朝就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意思。

    重文轻武到了这种地步,难道上战场的时候还指望那群文人去打仗吗?

    作为一个皇帝目光应该放长远一些,不能因为自己起兵便忌惮着后来的武将们,像他当年也是起兵造反呀,怎么也没见他忌惮那些武将。

    ……

    “不杀士大夫,这样的话也能说出来,这个皇帝可真是足够忌惮那些武将的!”

    李世民看到这里只是冷嘲热讽的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作为一个君王他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