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龙课多的野心(5/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子李承晚与楚国国王芈熊的暗中支持,早已引起了他的警觉。李战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李宪明白,这个孩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很可能会成为外部势力操控朝政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李宪并不打算如此轻易地将大秦的未来托付于一个仅出生月余的婴儿。

    面对芈月的步步为营和朝臣们的压力,李宪开始悄然布局。他并没有立即回应朝中大臣的请求,而是暂时搁置了太子之位的讨论,转而集中精力处理其他政务,特别是北方行省的黄河泛滥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李宪的拖延让芈月的计划一时无法得逞,但她也没有轻易放弃,继续在背后运筹帷幄,等待着下一个机会。

    李宪心中已有几分定夺,但面对群臣的压力,他还是决定听取几位心腹重臣的意见。于是,李宪命人召来了国师瑶光和丞相杨安,准备与他们共商大事。

    御书房内,李宪坐在龙椅上,脸色沉静,眼中透着深思。瑶光和杨安相继入殿,见礼后,分列两侧。李宪看了他们一眼,缓缓开口道:“近日,群臣上书,纷纷要求立李战为太子,朕知道此事事关重大,立储乃是关系国本的根本大事。两位爱卿以为如何?”

    国师瑶光首先开口,他一向沉稳,目光平静如水。他略微低头,语气不急不缓:“陛下,立储是大秦朝政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李战虽年幼,但毕竟是陛下的长子,血脉正统,群臣上书立储,虽有道理,但臣以为,这背后或许有更多的考量。”

    李宪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瑶光抬眼,目光深邃:“皇贵妃芈月近来在朝中颇受瞩目,特别是在李战出生后,她的影响力愈发强大。臣担心,若仓促立李战为太子,可能会引发后宫权势的倾轧,甚至影响到朝政的稳定。”

    李宪沉思片刻,瑶光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芈月在后宫中的权势与日俱增,她的背景、手段,以及背后的势力,李宪都一清二楚。若贸然立李战为太子,或许会使芈月势力更加膨胀,导致朝中权力失衡。

    李宪转头看向丞相杨安,问道:“丞相以为呢?”

    杨安微微拱手,眼神中带着些许谨慎,他斟酌片刻,开口说道:“陛下,立储之事确实不可仓促决断。李战虽为皇长子,但年纪尚幼,朝中局势复杂,后宫势力也不可小觑。臣以为,立储应当慎重考虑,并且要择一合适时机。大秦如今内有洪水灾情,外有楚国暗流涌动,立储之事若操之过急,恐怕会给敌国或不安分的势力以可乘之机。”

    李宪听罢,心中暗自权衡。瑶光和杨安的意见虽不同,但都指向一个关键问题:现在并不是立太子的最佳时机。无论从朝中局势还是外部威胁来看,立李战为太子会让朝堂更加动荡,特别是芈月背后的势力会更为肆无忌惮。

    李宪目光闪烁,低声道:“朕也觉得时机尚不成熟。李战虽是朕的第一个儿子,但他还小,太子之位,事关大秦的未来,不能如此轻易定夺。”

    瑶光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陛下英明。立储之事不仅要考虑血脉,还要看储君的德行、才干与魄力。如今李战尚在襁褓之中,何谈治国理政?群臣之所以如此迫切,不过是因为后宫的势力在其中推波助澜。”

    杨安也附和道:“正如国师所言,立储需要深思熟虑,储君不仅要继承皇位,还要肩负起治理大秦的重任。臣以为,陛下可以暂且搁置此事,观察朝中局势,再择机立储。”

    李宪点头,心中已有决断。他抬手轻轻一挥,语气坚定:“两位爱卿所言甚是,朕会暂时按下立储之事,不急于一时。李战是朕的儿子,但这太子之位,朕要给的是最合适的人,而非仅仅因为血缘。”

    此时,瑶光忽然目光一凝,似有所思,他接着说道:“陛下,若要稳定朝局,或许可以暂时分封李战为郡王,既不让群臣心生疑虑,又能安抚后宫,拖延立储的时间。”

    李宪一听,眼前一亮。分封郡王的确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急于立储,又能平息外界的议论,保留未来选择储君的余地。李宪轻轻一笑,满意地说道:“瑶光果然聪慧,这个主意不错。朕便封李战为秦郡王,待他长大成人再做定夺。”

    杨安也点头赞同:“如此一来,陛下既能稳定朝局,又能为大秦储君之事留有余地,实乃上策。”

    李宪的旨意传出后,朝堂上下为之震动。大臣们原本对立储一事争论不休,有人倾向于立李战为太子,以稳定大秦的后继问题;也有人认为时机未到,应以国事为重。如今皇帝一锤定音,立储之事暂时搁置,让所有人的讨论戛然而止。

    李宪的诏令言简意赅,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朕正值壮年,大秦仍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东方六国虎视眈眈,我朝必须继续增强国力,以防外患。李战年幼,尚不足以肩负重任,储君之位非眼下急需决定之事。朕下旨,此事暂且搁置,众卿家勿再议论。”

    听到这道圣旨,朝中大臣纷纷拱手拜下,齐声应道:“臣等遵旨!”他们明白,李宪的决断已是定论,朝堂不再有继续争论的余地。

    然而,宫中的另一股暗流却悄然涌动。消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