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乾楚联盟(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国北方防线的门户,也是通往长安的重要通道之一,一旦安邑失守,秦国将面临北方防御的全面崩溃。

    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迅速传到了秦国都城长安。李宪正在朝堂之上,商议楚国割地后的善后事宜,突然收到紧急军报。他展开文书,眉头紧锁,冷静却无法掩饰内心的震惊。

    “报!乾国太子李承晚率领五十万大军,正借道程国,逼近安邑!守军危急,请皇上迅速决策!”

    李宪心中翻涌着无尽的思绪,局势突然转向,使他不得不放下攻打楚国的雄心。面对乾国如此规模的进攻,李宪意识到,继续攻打楚国无疑是自取灭亡。他深吸一口气,挥手将军报递给丞相杨安和国师瑶光。

    “乾国来势汹汹,五十万大军压境,我军在南方耗费了太多精锐,眼下如何应对?是撤回南方军队,还是另有计策?”李宪低声询问,眉头紧皱。

    丞相杨安接过军报,心中权衡了一番,抬头直言道:“陛下,楚国已被我们重创,虽然割地求和,但他们短时间内无力再战。然北方的乾国兵临城下,安邑若失,则我大秦腹地将无险可守。臣认为,应当立刻下令关宁撤军,北上防御乾军。楚国方面可以暂时搁置,等待时机再行处理。”

    国师瑶光却站在一旁,神情冷静。她微微一笑,缓缓说道:“丞相所言不无道理,但楚国虽已弱势,若我等贸然撤军,未免给了他们喘息之机,反倒可能让楚国联合乾国,给我们造成更大的威胁。眼下局势的关键不在于全面撤军,而是如何分兵应对乾军。我们可以通过假撤之计,令楚国放松警惕,同时派遣一支精锐奇兵,绕道乾国侧翼,出其不意,打乱李承晚的部署。”

    李宪听罢,微微点头,心中也逐渐有了主意。他深知,南北两线作战本就是极为棘手的局面,贸然撤军可能会导致楚国东山再起,而全面应对乾军也可能陷入苦战。如今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既能阻止乾国进攻,又能不失南方优势的办法。

    “传朕的旨意,”李宪缓缓开口,目光如电,“命关宁暂时撤出南方,但不可全军撤离,只需保留少数精锐继续施压楚国,让他们无法轻易反扑。同时,命鲁统率领三万轻骑兵,秘密绕道乾国,奇袭其后方,打乱李承晚的军粮供应。”

    李宪顿了顿,又补充道:“与此同时,命令守安邑的将领死守城池,朕将亲率大军北上,与李承晚决一死战!”

    朝堂中的大臣们一片肃然,李宪此举意在主动出击,一面守住安邑,一面给予乾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虽然局势紧张,但李宪的果敢和冷静让众臣心生敬畏。

    随着李宪的命令传出,秦国开始迅速调整兵力部署。关宁率领主力从楚国战场撤退,只留下少量部队牵制楚军。而鲁统的三万轻骑则悄然北上,准备展开对乾国的奇袭行动。与此同时,李宪亲自统领大军,准备北上迎击李承晚的乾国大军。

    乾国太子李承晚正率领50万大军向安邑步步进逼,他自信满满,认为秦军已无力招架。但他不知道,秦国已在暗中策划反击,一场更为激烈的战争即将展开。

    鲁统在战前经过精密的筹划,将秦军分为两路。他命令前锋将领常遇夏率领一万轻骑,隐蔽行军,直奔李承晚大军的粮道。这支轻骑兵快速而灵活,善于长途奔袭,目标是截断乾国50万大军的粮食供应,令其士气受挫,陷入困境。

    而鲁统则亲自率领2万火枪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绕过李承晚的主力部队,直逼乾国京城。乾国的京城并没有料到秦军会如此大胆,以至于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前线,防御相对薄弱。鲁统的意图非常明确:逼迫李承晚放弃对安邑的攻势,转而回援京城,从而解除秦国北方的危机。

    当李承晚得知粮道遭到常遇夏轻骑兵的袭击时,他的心情瞬间变得沉重起来。没有粮草补给,50万大军的庞大后勤需求将难以维持,军心动摇在所难免。而就在他正在思索如何应对粮道被截断之际,又接到前方探报,鲁统亲率2万火枪兵正直指乾国京城,威胁皇宫。

    “这……竟然如此狡猾!”李承晚愤怒地拍案而起,意识到自己被秦军的计策牵制住了。他面临着两难的抉择:继续攻打安邑,或回援京城。如果继续进攻安邑,即使胜利,后方空虚,京城沦陷也是大势所趋;而如果回援京城,那么眼下安邑的进攻将功亏一篑,甚至会让秦军重新占据战略主动。

    “殿下,粮道被截断,大军士气难以长久保持,若前方战局再拖延,恐怕局势对我等更加不利。臣建议立刻回援京城,以防不测。”手下谋士向李承晚进言。

    另一位将领却不甘心:“大军已压境,安邑指日可破,怎能因鲁统的诡计而轻易退缩?若我们此时撤军,岂不是功亏一篑?京城有兵力守备,或可暂时支撑!”

    李承晚沉思片刻,最终决定:“鲁统的奇袭已成事实,若京城有失,大乾的根基将受动摇。传令全军,暂时撤出安邑,回援京城!待京城稳固,再反击秦军!”

    随着李承晚的命令下达,乾国大军迅速改变方向,放弃了对安邑的围攻,撤军回援京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