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乾楚联盟(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安邑城中的守军终于松了一口气,而关宁的主力部队也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与此同时,常遇夏的一万轻骑已经成功截断了乾国大军的粮道,使得李承晚的部队补给更加困难。这一举动极大地扰乱了乾军的进攻节奏。而鲁统的火枪兵则快速推进,逼近乾国京城,城中一片慌乱。乾国皇帝李乾坤不得不紧急调集城防力量,防止京城陷落。

    鲁统的围魏救赵之策大获成功,李承晚的退军标志着秦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主动权逐渐回到自己手中。李宪得知此消息后,龙颜大悦,立即下令加紧对乾国京城的威胁,同时命关宁在北方准备反击乾军。秦国的两线战局暂时趋于平衡,但这也意味着两国的战斗才刚刚进入关键阶段。

    接下来的战场,将在乾国京城外展开。鲁统和李承晚,这两位秦乾国的顶尖将领,将在这场战争中展开最后的较量,决定两国未来的命运。

    鲁统精准预判李承晚的动向,料定他必然选择从华容道返回乾国京城。于是他迅速部署兵力,在华容道的狭窄山谷设下重重埋伏。

    华容道地势险峻,山林密布,易守难攻,正是伏击大军的理想地点。鲁统将秦军分成多个小队,隐藏在密林和山道两侧,布置弓箭手、火枪兵和擅长山战的轻骑兵,待李承晚的50万大军一进入此地,便发动突袭。

    鲁统对将士们说道:“李承晚50万大军回京,正是我们击溃乾国的最好时机。今日之战,事关秦国未来,务必一击制胜!你们当谨记,不必硬战,扰乱军心,破其队列,令敌人自乱阵脚!”

    士兵们个个精神振奋,准备随时出击。

    李承晚果然如鲁统所料,率领50万大军踏上了华容道。他本已疲惫不堪,行军至此时尚未察觉到危险,队伍也逐渐放松警惕。然而,刚刚进入华容道的狭窄山道,秦军埋伏的火枪兵便发起了第一波突袭,霎时间枪声四起,乾国士兵纷纷中弹,死伤惨重。

    紧接着,秦军弓箭手从山岭上射出漫天箭雨,乾国士兵阵脚大乱。与此同时,鲁统命轻骑兵突然从两侧冲杀而出,快速切入敌军后方,截断李承晚的退路。秦军的攻击迅猛异常,乾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

    “怎么会有埋伏!我们竟中了秦军的计!”李承晚眼见局势急转直下,神色焦急,立即下令全军撤退。然而50万大军在狭窄的华容道上已陷入混乱,兵将间相互踩踏,队伍根本无法有效组织撤退。

    鲁统的伏击战术异常成功,乾国的50万大军被打得如同惊弓之鸟,根本无法成建制撤退,士兵四散奔逃。秦军趁乱发起追击,将乾军打得土崩瓦解。无数乾军士兵在山道中丧命,逃出生天者寥寥无几。

    李承晚眼见大势已去,只能带着心腹亲兵连夜突围。天色渐暗,他带着少数人马,从一条鲜为人知的密道——华容道的偏支道——狼狈逃亡,向乾国京城奔去。

    李承晚一边逃亡,一边心中忿恨:“没想到秦国竟如此狡诈!这次大败不仅损失了50万大军,更是让我颜面尽失!”他暗自发誓,日后必定卷土重来,与秦军决一死战。

    鲁统的埋伏战大获全胜,李承晚的50万大军被彻底击溃。乾国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大打击,京城的防守力量也随之削弱。这次胜利不仅稳固了秦国的北方边境,也让李宪对鲁统的军事才能更加信任。

    “此战,秦国立于不败之地!”李宪得知战报后,龙颜大悦,下令犒赏三军,并准备进一步对乾国施压。乾国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李乾坤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不得不考虑与秦国议和的可能性。

    然而,李宪心中明白,这场秦乾之间的战争远未结束。他需要利用此次胜利,进一步扩大战果,为未来的统一大业铺平道路。

    李乾坤在得知李承晚的50万大军在华容道被秦军伏击全军覆没后,心中震怒不已。然而,现实却不允许他一时意气用事。乾国在这场战役中元气大伤,军力锐减,国内人心动荡,京城防线也变得岌岌可危。为避免进一步的军事崩溃,李乾坤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割地求和。

    在乾国朝堂之上,李乾坤眉头紧锁,满朝文武大臣皆沉默不语,空气中充满了沉重的压抑气氛。太子李承晚身披铠甲,面色苍白,神情颓然地跪在大殿中央,内心充满了耻辱和自责。此次战败不仅导致乾国损兵折将,更让他作为储君的声望遭受了沉重打击。

    李乾坤强压怒火,看着众臣,说道:“秦军来势汹汹,眼下我乾国与之硬拼无异于自取灭亡。各位爱卿,可有对策?”

    一名老臣哽咽道:“陛下,秦国兵锋正盛,若再战,只恐乾国承受不起……或许割地议和,是当下唯一的出路。”

    大殿内一片寂静,众臣心知肚明,此时局势不利,秦军在蓝田、华容道两战大胜,乾国已无力再战。虽然他们心中满怀不甘,但若不暂时与秦国议和,后果将更为严重。

    李乾坤深吸一口气,眼中满是无奈与痛苦。他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得不面对眼下的现实。他缓缓开口道:“就照此议办,与秦国议和。朕会忍痛割让武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