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全始全终,功成行满见真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称为被驯服。“早晨听闻了大道,晚上死去也可以了。”大概是说如果没有听闻大道那就一定不能死,如果能够听闻大道那么死也可以。这里说“猿熟马驯方脱壳”,意思是如果不是心猿成熟、意马驯服,就不可以乘坐无底船。人们都知道无底船会溺亡自身,却不知道它不能溺亡心猿和意马;人们都知道无底船会溺亡自身而且肯定不能再起来,却不知道无底船不能溺亡已经被驯服成熟的心猿和意马而且肯定能起来而不会溺水。当人们乘坐无底船的时候,还以为船是有底的,确实感觉是有底的,但肯定会溺水而且肯定不能再起来却不知道;又看到别人乘坐无底船,就一定认为船是无底的而且肯定会溺水而且肯定不能再起来,确实没有起来。但不溺水而且肯定能起来却不知道。同样是无底船,而别人一定认为是有底的所以不会溺水;同样是无底船,却有溺水和不溺水的巨大差别,但别人一定认为都是溺水而没有差别。然而别人所说的有底其实就是无底,这里所说的无底其实就是有底。别人所说的有底,会让心猿和意马一起沉没;这里所说的无底,会把忧患和肉身一起免除。有底的是真实的吗?无底的是真实的吗?有底的是稳定的吗?无底的是稳定的吗?所以乘坐无底船而且既真实又稳定的,不是心猿成熟、意马驯服的人是做不到的;想要让心猿成熟、意马驯服,不是金丹的作用是做不到的。心猿的成熟,不是心的成熟,而是道体的圆融;意马的驯服,不是意的驯服,而是功力的完全转化。如果错误地认为心就是心猿、意就是意马,那就不是脚踏实地的功夫。篇章中“在假的境界而勉强下拜”的,不是心猿成熟、意马驯服;“到了真的境界而翻身下马”的,才是心猿成熟、意马驯服。

    “道童接引”,这是金丹的灵性。“被观音哄骗”,其实不是哄骗,是看到唐僧能够循序渐进但不能顿悟。“沐浴”,是心猿成熟、意马驯服的验证。“昨天还衣衫褴褛,今天就光鲜亮丽”,这是金丹成就而超脱了尘世凡俗。“还没有登上云路,应当从本来的路行走”,这是说明如果舍弃修仙的本来道路就不能到达灵山,看到唐僧必须要通过循序渐进才能领悟。“云来云去,其实并没有踏在这个地方”,这是看到孙悟空能够顿悟而不是通过循序渐进。“就是从观宇的中堂穿出去,后门就是”,这是说有了作为之后就可以达到无为。“唐僧看到活水飞流,心里惊慌而指错了方向,孙悟空笑着说:‘没错。’指明大桥,要从桥上过,才能成就大道”,这是看到这个肉身还没有脱离尘世,危险仍然存在,必须涵养正气到无可涵养的地步,慎独到无可慎独的地步,然后才能成就大道,这正是真正脚踏实地实践的时候,找不到别的路,所以说:“正是路,正是路!”

    “孙悟空走上桥,跑过来、跑过去”,这是上智之人的顿悟,心猿自然就成熟了。

    唐僧说:“难!难!难!”八戒说:“滑!滑!滑!”这是中等根性的人所产生的怀疑和畏惧。如果想要驾云快速渡河,那就是走上了邪路而自我迷失,所以孙悟空急忙制止不容许,引导他们走上切实的正道。

    脱壳之后,师徒之间相互不道谢,这又是施与和接受双方都有所得的旨意,是施法和施财的真正旨意。

    但是世间上智之人少而中等根性的人多,没有人不害怕死亡但又不得不死,没有人不害怕登上无底船但又不得不上,大概广泛地来看既真实又稳定的,只有金丹之道。没有得到金丹,那么这个肉身就会有忧患,已经得到金丹,而这个肉身最终也会成为大道的忧患。虽然不上无底船,也未尝不可以,但不如上去那么超脱。吕祖游览擂鼓台,听黄龙机禅师说法。禅师知道他是仙人,就问他:“座下是什么人?”吕祖回答说:“云水道人。”禅师说:“云散水干了怎么办?”吕祖不能回答。禅师又说:“黄龙出现。”吕祖离开后,留下一首诗说:“弃却觚囊击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悔从前错用心。”这不是后悔对汞金的追求是错误的,而是后悔对汞金的执着而没有能够超脱转化。所以又有诗说:“布袋和尚上明州,策杖芒鞋任处游。饶你化身于万亿,一身还有一身愁。”这又是在超脱转化之中,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所以大佛上仙,有的像蝉脱壳一样离去,有的用火化而消失、有的只穿着一只鞋子向西归去,有的攀在树上表示修行,有的遭受灾害来偿债,他们的行迹各不相同,但总的都在于心猿成熟、意马驯服的时候。大概是深深明白形质是不可以长久存在的,而真灵是可以永远长存的。这接引祖师,所以才有“万动安然自在”的真正旨意。

    “上船踏不住脚”,是临时害怕死亡的心理导致的。“一把扯起”,是平日金丹之道的作用,不是你,都是我。“上游漂下来一具死尸,大家都说‘是你,是你’”,不是我,都是你。到了这个地步,难道不值得庆贺吗?所谓的广大智慧、登上彼岸、无极至真的法门,哪里还有“凌云”、“独木”、“无底”这些景象可以看到呢?解脱了凡胎,功成行满;逍遥自在地在灵山的山顶,在如来的座下参拜;这才认识到如来的慈悲,一片心意,都寄托在这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经之内,总的来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