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授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行么?或者你不愿发生表面上的联系,可以委托李禠去拿啊,甚至再分给他一些代持的收益都是好的啊!”

    “看事情不能看表面。”秦刚摇摇头说,“首先,对于这个新的蹴鞠联赛,我只是提出了一套新的规则。而在我的手上,既没有队伍、也没有优秀的参赛选手,更不要说是在齐云社里有相应的重要职位。真想拿这个钱,也是拿不长久的。其次,你想想,赵公子虽然许诺我收益,但具体是能给多少?往好里说,是许愿,往不好里讲,可能是在试探我有无贪心。还有,眼下这京城的局势……所以,还不如结个善缘,说不定以后要有求助于赵公子的地方。”

    说到了京城的局势,胡衍也耳闻了不少,他想了想还是没忍住说:“大哥,好不容易盼到你终于考中了进士,当然这里面,我也知道是多亏了秦宣德对你的学业教授,但是现在哪里知道他那里的麻烦会到什么样的程度,真是不知道前面的路要怎么走了?”

    胡衍话说的虽然都是实情,但是多少里面也有一点是对他对秦观的一点埋怨。

    秦刚原本想呵斥掉这样的想法的,后来想想胡衍也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他着想,于是也就算了。不过却叮嘱了一句:“关于我考中进士一事,我已修书回家报喜。但是京城眼下的不好的消息,你可给我把嘴守严了,不得让高邮的人知晓。”

    “大哥你吩咐的事,我自然遵守。”胡衍低头道,“可就是不知道还能瞒多久。”

    “先瞒一阵是一阵吧!”秦刚叹了一口气。

    四月十日,壬子日,苏轼被弹劾之前掌制命时语涉讥讪,被取消了端明殿学士和翰林侍读学士的馆职,而改为左承议郎。

    这便是赵挺之的弹劾见效了。

    而苏轼的这个罪名,出于他担任两制官,起草的对吕惠卿贬官安置的一篇制文。通过赵挺之精心细致的排查,从这篇制文里找出了诸多严重的问题:

    “凶人在位,民不奠居”,这不是在影射先帝神宗是凶人吗?

    “始与知已,共为欺君”,这只是在斥骂吕惠卿吗?分明是将今天之宰执,当年的新党一众尽数骂进去了嘛!

    所以,这和当年他经历过的乌台诗案不一样,赵挺之卧薪尝胆,挖掘出来的这些罪证,再经过新党干将张商英之口,至少已经给苏轼定下了无法辩解脱身的大逆之罪:影射先帝。

    赵煦的批示是:铁证如山,就地免职,落职英州【注:今广东省英德市】反省。

    定州、英州虽然都是州,但前者虽是北方边境但是离京城不远,后者却是岭南瘴疫之地。而苏轼这次,也成为了大宋朝继蔡确之后,第二个被贬过岭南的朝中重臣。

    无巧不巧,之后第三日,王安石配飨神宗庙庭,蔡确被追复为右正议大夫。

    如果朝中此时还有人看不清形势,或者是还不愿相信旧党的天下已经完全被颠覆的话。那真的是无可救药了。

    四月二十日,皇城内突然传出一条震惊朝野的大消息:

    天子驾临内东门小殿,负责书诏的翰林学士院锁院了!

    这是朝堂决定要大拜除的明确信号。

    宋朝的大拜除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册封太子,二是宣麻拜相。因为这都将会是影响国本的重大事宜。

    所以,在这个重大时刻,天子便会亲自来到学士院中,向翰林学士口述自己的旨意,然后学士们将依旨进行草诏。

    而在这过程中,一直等到正式旨意发出之前,为了绝对保密,学士院会被完全封锁,以防消息外泄。

    第二天一早,宣德门外的白麻榜书上正式宣布:拜资政殿学士章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同日,同意了原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范纯仁的辞相申请,出知颖昌府。

    因之前原门下侍郎苏辙外放,以观文殿学士安焘为门下侍郎;

    原签书枢密院事刘奉世,以枢密直学士,出知成德军;以翰林学士承旨曾布同知枢密院事。

    至此,政事堂正式回归新党一营。

    而且,因为右相空缺,章惇便成为了独相!

    绍圣元年的新科进士们的授官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了。

    由于这是赵煦亲自殿试后而录取的进士们,所以他们将会成为他的首批“天子门生”,既然如此,何不将恩典更多地赐予一点呢?

    状元毕渐,官授左宣义郎,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

    榜眼赵谂,官授左承事郎,知彭州九陇县;

    榜眼岑穰,官授左承事郎,知颍昌府长葛县;

    ……

    在报到赵煦手里的这份授官名单,包括了一直到三甲的所有进士名单。前面看着的拟授官职都还令他十分满意,目的就是要让这一科的进士们感激于他的额外加恩。

    但是,就在这近百名的名单中,唯独一甲的第二十名秦刚名字的后面,却是一处空白。

    当他抬起疑惑的眼睛时,正好对上章惇看过来的坚定的眼神。

    “陛下一定是要问,这第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