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通判落网(3/6)
?”
赵启说道:“一时之间还没有弄清楚,但是这黄河堤坝上的河工每天只吃两顿稀粥,流民只吃麸康 ,黄河决堤在南岸,但是修坝却只修北岸,这不是很奇怪吗。”
慕容彦达不由得细细看了一下赵启,想不到他当日救下的孩子今日成为皇子,居然不能为他所用,短期内又查出了这么多端倪,心中暗自叫苦。
再看看福王府里那大小官员算盘打的噼啪作响,一个个神采奕奕,将账目梳理的井井有条。
慕容彦达不禁把一只手往自己的宽袖里缩了一缩,后背有些发凉。
他回道:“殿下,老臣来就是是为了这件事,殿下您有所不知,救济灾民不能完全按照朝廷的规定分发粮食,而且为什么大坝只修北岸,可以让管水利的官员来跟您讲。”
赵启问道:“这是为何 ?”
慕容彦达说道:“灾民分为两种,一种愿意修坝的,就成为了民夫,一种是流民,逃荒到我们州府,他们中有很多灾民不愿意干活,是只吃救济粮的。这些灾民,光是官员,就需要300名进行管理,这还没算上差役,我们要先给官员 、差役“吃饱”他们才愿意帮我们监督民夫干活,监督流民不到处坑蒙拐骗甚至打家劫舍。如果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吃不饱,那我们是管理不好灾民的。”
赵启回道:“慕容老伯,我一向很尊敬您,但是不知道您今天怎么说这种话。我朝每月给官员俸禄,除了本俸、还有添支、餐钱、职田、茶汤钱以及公用经费,就算是九品芝麻官,他们的俸禄一个月也有45两,45两就是45贯,4万5千钱,我宋朝百姓不求多,一天五两米,已经足够他们吃饱了,按照我大宋规定的米价1000钱1石,那么即使 一个九品芝麻官的一个月的俸禄足够8000名百姓吃上一个月了,慕容老伯为什么说他们还要‘吃饱’呢,这不是坐在金山喊穷吗?”
慕容彦达又道:“如此一来查下去,我青州府恐怕没有官员干活了。”
赵启又回道:“这个好办,从下面重新选拔,正好给那些怀抱利器、却因为官场规则郁郁不得志的官员一些机会。”
慕容彦达突然感觉自己不认识这个年轻人了 ,这位年轻人正直勇敢,好像什么都不怕,尤其是对于他们建立的规则视若无睹,十分不“懂事”。
他有些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加大了几分音量,说道:“殿下是一定要查下去了?”
赵启斩钉截铁地回道:“一定要查!”
他坚毅的目光与慕容彦达愤怒的目光正好相对,好像两人要生死相搏。
慕容彦达忽地感觉刚刚失言,神态陡好。拱手改口道:“殿下英明,臣近来公务缠身,感觉焦躁,一时情绪失控,殿下恕罪。”
“慕容老伯说哪里话。”说着请慕容彦达继续喝茶。
慕容彦达刚刚端起茶杯,又放下,缓缓地说道:“对了殿下,那名刺客已经招供了,说他是因为小清河河决堤,淹死了不少百姓,自己父母也被淹死了,想要报仇,因此来刺杀皇上。”
赵启之前多次审问那刺客,刺客要么一言不发,要么仇视对抗,要么说再打一架才说,现在居然被慕容彦达审出来了,不禁大为惊奇,问道:“那刺客是怎么知道皇上的行踪的。”
慕容彦回道:“这个涉及宫中大事,老臣不敢擅自做主,请殿下亲自去再问一问吧。他对自己罪行供认不讳,已经签字画押,正好根据我大宋律例,一位官员审过之后,需要由另一位官员再次审问确认,如果没有异议方可定罪。正好我把他的签字画押也带来了,您请看。”
赵启看了那刺客的签字画押,对于自己行刺之事都有所交代,但是对于慕容彦达说的“宫中大事”只字未提,慕容彦达只道是事情太大,不敢乱写,请赵启再次审问定夺,赵启立即同意。
赵启再次升堂审问刺客,那刺客这次恭恭敬敬,跟之前判若两人。
赵启以为刺客受了什么大刑,所以招供,但是那刺客面皮干净,连衣服都一尘不染 ,赵启心想:“奇了,这慕容彦达用了什么方法让他招的。”
那刺客对于自己罪行全都交代了,跟他的签字画押一模一样,说完之后又对赵启说道:“大人,还有一事尚未告知,隔墙有耳,请殿下屏退左右”,赵启示意左右退下,来听刺客继续交代。
那刺客见赵启左右退下,便说道:“我本是山东人氏,那年去河北有事,看见一人被人追杀,我上前去杀散了众人,救下了那人,那人就是后来的河北田虎。田虎本是一个猎户,有膂力,除了打猎就是结交好汉,常常跟人打架斗殴,后来竟然造起反来。虽然他只是一个猎户,但是官军居然多年攻打不下,被他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州县,因为田虎在宫里有内应,每次都有宫里人给他报信,朝廷何时出兵、兵马多少、将军是谁,他都早早地知晓了。自己因为那次救田虎有功,因此被他封了官,在河北也很快活。去年想接爹妈去河北享受富贵,哪想到因为小清河决堤,爹妈都被淹死了,所以想要来行刺报仇。自己本来想去京城找机会
赵启说道:“一时之间还没有弄清楚,但是这黄河堤坝上的河工每天只吃两顿稀粥,流民只吃麸康 ,黄河决堤在南岸,但是修坝却只修北岸,这不是很奇怪吗。”
慕容彦达不由得细细看了一下赵启,想不到他当日救下的孩子今日成为皇子,居然不能为他所用,短期内又查出了这么多端倪,心中暗自叫苦。
再看看福王府里那大小官员算盘打的噼啪作响,一个个神采奕奕,将账目梳理的井井有条。
慕容彦达不禁把一只手往自己的宽袖里缩了一缩,后背有些发凉。
他回道:“殿下,老臣来就是是为了这件事,殿下您有所不知,救济灾民不能完全按照朝廷的规定分发粮食,而且为什么大坝只修北岸,可以让管水利的官员来跟您讲。”
赵启问道:“这是为何 ?”
慕容彦达说道:“灾民分为两种,一种愿意修坝的,就成为了民夫,一种是流民,逃荒到我们州府,他们中有很多灾民不愿意干活,是只吃救济粮的。这些灾民,光是官员,就需要300名进行管理,这还没算上差役,我们要先给官员 、差役“吃饱”他们才愿意帮我们监督民夫干活,监督流民不到处坑蒙拐骗甚至打家劫舍。如果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吃不饱,那我们是管理不好灾民的。”
赵启回道:“慕容老伯,我一向很尊敬您,但是不知道您今天怎么说这种话。我朝每月给官员俸禄,除了本俸、还有添支、餐钱、职田、茶汤钱以及公用经费,就算是九品芝麻官,他们的俸禄一个月也有45两,45两就是45贯,4万5千钱,我宋朝百姓不求多,一天五两米,已经足够他们吃饱了,按照我大宋规定的米价1000钱1石,那么即使 一个九品芝麻官的一个月的俸禄足够8000名百姓吃上一个月了,慕容老伯为什么说他们还要‘吃饱’呢,这不是坐在金山喊穷吗?”
慕容彦达又道:“如此一来查下去,我青州府恐怕没有官员干活了。”
赵启又回道:“这个好办,从下面重新选拔,正好给那些怀抱利器、却因为官场规则郁郁不得志的官员一些机会。”
慕容彦达突然感觉自己不认识这个年轻人了 ,这位年轻人正直勇敢,好像什么都不怕,尤其是对于他们建立的规则视若无睹,十分不“懂事”。
他有些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加大了几分音量,说道:“殿下是一定要查下去了?”
赵启斩钉截铁地回道:“一定要查!”
他坚毅的目光与慕容彦达愤怒的目光正好相对,好像两人要生死相搏。
慕容彦达忽地感觉刚刚失言,神态陡好。拱手改口道:“殿下英明,臣近来公务缠身,感觉焦躁,一时情绪失控,殿下恕罪。”
“慕容老伯说哪里话。”说着请慕容彦达继续喝茶。
慕容彦达刚刚端起茶杯,又放下,缓缓地说道:“对了殿下,那名刺客已经招供了,说他是因为小清河河决堤,淹死了不少百姓,自己父母也被淹死了,想要报仇,因此来刺杀皇上。”
赵启之前多次审问那刺客,刺客要么一言不发,要么仇视对抗,要么说再打一架才说,现在居然被慕容彦达审出来了,不禁大为惊奇,问道:“那刺客是怎么知道皇上的行踪的。”
慕容彦回道:“这个涉及宫中大事,老臣不敢擅自做主,请殿下亲自去再问一问吧。他对自己罪行供认不讳,已经签字画押,正好根据我大宋律例,一位官员审过之后,需要由另一位官员再次审问确认,如果没有异议方可定罪。正好我把他的签字画押也带来了,您请看。”
赵启看了那刺客的签字画押,对于自己行刺之事都有所交代,但是对于慕容彦达说的“宫中大事”只字未提,慕容彦达只道是事情太大,不敢乱写,请赵启再次审问定夺,赵启立即同意。
赵启再次升堂审问刺客,那刺客这次恭恭敬敬,跟之前判若两人。
赵启以为刺客受了什么大刑,所以招供,但是那刺客面皮干净,连衣服都一尘不染 ,赵启心想:“奇了,这慕容彦达用了什么方法让他招的。”
那刺客对于自己罪行全都交代了,跟他的签字画押一模一样,说完之后又对赵启说道:“大人,还有一事尚未告知,隔墙有耳,请殿下屏退左右”,赵启示意左右退下,来听刺客继续交代。
那刺客见赵启左右退下,便说道:“我本是山东人氏,那年去河北有事,看见一人被人追杀,我上前去杀散了众人,救下了那人,那人就是后来的河北田虎。田虎本是一个猎户,有膂力,除了打猎就是结交好汉,常常跟人打架斗殴,后来竟然造起反来。虽然他只是一个猎户,但是官军居然多年攻打不下,被他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州县,因为田虎在宫里有内应,每次都有宫里人给他报信,朝廷何时出兵、兵马多少、将军是谁,他都早早地知晓了。自己因为那次救田虎有功,因此被他封了官,在河北也很快活。去年想接爹妈去河北享受富贵,哪想到因为小清河决堤,爹妈都被淹死了,所以想要来行刺报仇。自己本来想去京城找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