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义二】(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用,用还照体。”这个就是你无上的心法。整个成佛作祖,整个无上圆顿止观的无上心法,都在本经当中,就是你的心地法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讲到“理”。

    第三,“行”——“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本经不但是道理讲得清楚,它修行法门讲得非常详细,告诉你应该要怎么样去修学。首先你要有基础,盖房子你先打地基。第一个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发起;第二个你说你要去修行,你知不知道你今天要对治谁。“诶,我修行我就不吃饭。”问题不是吃不吃饭,这跟色身没有关系。你要知道这个贼在哪里啊!所以它整个修学,从道前基础、二决定义到怎么样修正行、怎么修助行,包括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魔境出现、要怎么办,以及这个回家的路有很多东西会诱惑你,你应该怎么对治,都讲得很清楚。古人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看完,你大概不太需要亲近善知识了。从你现在的妄想的状态,要怎么样回家,佛陀讲得清清楚楚。你回家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什么事情,你应该怎么办,讲得非常详细。这是法门的完整性。

    总而言之,是“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古德说,《楞严经》是末法时代的照妖镜。《楞严经》一看完,你自己修行绰绰有余。你看别人修行,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修行对不对了。一个人修行有偏差,你看《楞严经》你就知道:哦,这个人修行专门不吃饭的——《楞严经》里面有讲他为什么不吃饭,讲得很清楚;这个人修行他不睡觉的——你一看《楞严经》就知道他怎么样怎么样。什么是邪、什么是正,《楞严经》这个镜子一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个跑得掉。它是摧毁天魔外道的实相正印。这是讲到首楞严王法门的广大、圆满、殊胜之处。

    那么我们受持这个法门有什么好处呢?

    一念示人,灭业障如翻大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

    我们今天能够依止这样的法门来正念真如,消业障是怎么个消法?如翻大地!我们的业障,古人说就像草,你去除草吧,把这个草除完了,三个月以后再除一次。为什么?它春风吹又生。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楞严经》不是的,《楞严经》是“如翻大地”,这个业障是从根本拔起。即便你不能马上断烦恼,但是烦恼对你的影响降到最低,因为它的根被你拔掉了,起码你可以做到不随妄转。我没有办法对治你,但是你影响不了我的,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它整个拔业障是如翻大地,它不是说拿割草机去除草,它是把整个土翻起来,用挖土机整个挖起来。这个是讲破恶。

    那么生善呢?“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这个是很殊胜的,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丙三、遵古德以自述缘起

    【要义二图二,在评论区】

    我们看第三段:遵古德以自述缘起。

    前面是讲到本经的经文,这个地方讲到蕅益大师为什么要注解《楞严经》。有三段:

    第一个,遵古赞德。

    智者大师,闻名遥礼,不惮其劳。般剌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

    这段先讲到本经流传到中国的因缘。

    首先讲到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安立了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这个时候有一个印度的法师来到中国,说:大师啊,您安立一心三观,跟《楞严经》的法门很像,《楞严经》也是表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空观就是不变,假观就是随缘,您这个思考跟《楞严经》的思考是一样的。智者大师听了以后,非常的欢喜。那是隋朝时候,《楞严经》还没有传到中国,所以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了一个拜经台,拜了十八年。他往生之前,《楞严经》还是没有传过来,但他为我们中国的佛教结下一个殊胜的因缘,他替我们忏悔业障拜了十八年。这个是本经流通到中国一个比较远的因缘。

    比较近的因缘,是般剌密谛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前面是讲隋朝,这里讲唐朝。到了唐朝的时候,《楞严经》在印度当初列入国宝,国王不准外传。那个时候,有一个般剌密谛尊者,他发心把这个法门流传到中国,用刀子把自己的手臂割开来,把《楞严经》放在手臂里,然后再把它缝起来,等到疤痕好了以后就到了中国;到了中国以后再把它割开,取出经文并翻译出来。所以这个《楞严经》的流传是很辛苦的,有种种的艰辛,包括智者大师的向西礼拜,包括般剌密谛尊者的剖膊远传。这是赞叹他们两位大师为流传《楞严经》所做的贡献。

    第二个,自述因缘。

    蕅益大师讲到自己着作的因缘,先看“先述缘起”。

    智旭生逢像季,获遘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

    蕅益大师说,他自己三生有幸,在末法时代(像季就是像法的末年),能够得到(获遘就是得到)这么一个“雄诠”——一个圆满的无上心法。而我自己不是法身大士,我怎么敢去全盘了解其中的义理呢?这个是蕅益大师的谦词。再看下文:

    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注疏虽多,宗极未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