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义二】(6/6)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部经的文义非常圆妙,它的含义很深远,简单地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道理是很深很深的,当我们运用到布施、运用到持戒、运用到忍辱的时候,它有很多很多的内涵。而现在的注疏虽然很多,但是整个修学的宗旨,都没有明确地确定下来。也就是说注解虽多,但是有所缺憾。所以蕅益大师的心情感到: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
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它圆满的观念却没有被开显,里面很多很多的问题没有真正地让我们得知。所以蕅益大师觉得他心中的确有话要说。这是讲他自己做这个注解的心路历程。他怎么做呢?
不辞固陋,聊殚隙明。遍采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
蕅益大师说我自己个人修行是不圆满、是固陋的(谦词),但是呢,“聊” (就是依靠),“殚”(就是尽心尽力),依着我一分的心力,来发明“隙明”— —就是墙壁孔中的那种光明。我希望能够把这个光明带给大家。那我怎么做呢?“遍采众长,折衷一理。”把诸位大师的优点都摘录起来。《楞严经》明末四大师都有注解,紫柏大师、憨山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有注解。蕅益大师等于是把前面的三大师的观念都糅合在一起,然后再经过自己的研精竭思,自己的深入思惟,而做出了《楞严经》的玄义跟《楞严文句》。他做完这一部注解以后,披露自己的心态说,我“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站在人的角度,我不敢跟大家争对错,创造对立,各有各的心得。但在法上呢,我好好地把我的观念发挥出来。这是他的一个心态。
第三个,总结:
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只要大家能够好好地用心去研究这部经,你一定可以得到它的殊胜的受用。
我们这一次的注解,《楞严经》的讲课,观念上以蕅益大师为主,明末三大师作辅。在消文方面我们会参考三位大师:第一个是通理大师的《楞严经指掌疏》,第二个是圆瑛法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三个是海仁老法师的注解。在消文方面是这样参考的。
甲三、结劝
好,我们最后作一个总结。
【要义二图三,在评论区】
《楞严经》的整个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首先我们看左边这个叫作生灭心。我们的生灭心是从八识产生的。八识叫作异熟、思量、了境。异熟就是它创造了业力;这业力当中产生一个思量,产生一个自我的观念;然后再去了别外境。我们看下面,这个由上而下的箭头叫作受用果报,过去跟现在。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现在产生很多的果报。福报大的人产生安乐的果报,福报差的人产生痛苦的果报。总而言之,我们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受——感受。这个感受跟第六意识接触的时候,我们又产生一个想法,又会去创造未来,这个想法又造业。所以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楞严经》其实在破这个八识。
什么叫“八识”?“八识”讲起来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受”,由第八识主导。你过去是什么业,它就现出什么果报,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很快乐,你不要太高兴,那只是一时的感受,生灭心。你感到很痛苦,你也不要沮丧,那个是第八识的一时的感受而已。一个是“想”,由第六识主导。我们今天如果跟着感受而走,就产生很多颠倒想。然后就这样子: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果报;这个果报受用以后又创造一个业;这个业又创造一个果报,又让我们产生感受;这个感受又产生一个错误的思想。由此产生生死的轮回。我们怎么办?
我们看右边这个:正念真如,逆流照性。
首先你第一个就是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跟着妄想走。逆流照性,逆这个生死流,而照了你清净的本性,然后慢慢地从第六意识,回到第七、回到第八,最后“啪”回到真如本性,找到你的清净本然的家。然后在这个家当中,以不生灭心,提起你的佛号。这个佛号、这个正念的力量,魔王不能干扰你,烦恼不能干扰你,那个佛号的力量就特别的坚固,禅净双修。所以我们说以禅观——《楞严经》的三昧破除烦恼障,以念佛来构成感应道交,就是这个道理。以心力来感应佛力。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整个《楞严经》的观念。当然这个要讲两年,我们今天只是带大家走一趟。今天很多观念你们听不懂,很正常。你要听得懂,那你后面就不要听了嘛。对不对?我们今天只是挑出它的纲目,我们下一次开始会细细地带大家把整个《楞严经》走一次。听完两年以后你再来看这个《要义》,你就很清楚了。
好,那么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这么一个殊胜的法门,它圆满的观念却没有被开显,里面很多很多的问题没有真正地让我们得知。所以蕅益大师觉得他心中的确有话要说。这是讲他自己做这个注解的心路历程。他怎么做呢?
不辞固陋,聊殚隙明。遍采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
蕅益大师说我自己个人修行是不圆满、是固陋的(谦词),但是呢,“聊” (就是依靠),“殚”(就是尽心尽力),依着我一分的心力,来发明“隙明”— —就是墙壁孔中的那种光明。我希望能够把这个光明带给大家。那我怎么做呢?“遍采众长,折衷一理。”把诸位大师的优点都摘录起来。《楞严经》明末四大师都有注解,紫柏大师、憨山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有注解。蕅益大师等于是把前面的三大师的观念都糅合在一起,然后再经过自己的研精竭思,自己的深入思惟,而做出了《楞严经》的玄义跟《楞严文句》。他做完这一部注解以后,披露自己的心态说,我“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站在人的角度,我不敢跟大家争对错,创造对立,各有各的心得。但在法上呢,我好好地把我的观念发挥出来。这是他的一个心态。
第三个,总结:
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只要大家能够好好地用心去研究这部经,你一定可以得到它的殊胜的受用。
我们这一次的注解,《楞严经》的讲课,观念上以蕅益大师为主,明末三大师作辅。在消文方面我们会参考三位大师:第一个是通理大师的《楞严经指掌疏》,第二个是圆瑛法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三个是海仁老法师的注解。在消文方面是这样参考的。
甲三、结劝
好,我们最后作一个总结。
【要义二图三,在评论区】
《楞严经》的整个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首先我们看左边这个叫作生灭心。我们的生灭心是从八识产生的。八识叫作异熟、思量、了境。异熟就是它创造了业力;这业力当中产生一个思量,产生一个自我的观念;然后再去了别外境。我们看下面,这个由上而下的箭头叫作受用果报,过去跟现在。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现在产生很多的果报。福报大的人产生安乐的果报,福报差的人产生痛苦的果报。总而言之,我们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受——感受。这个感受跟第六意识接触的时候,我们又产生一个想法,又会去创造未来,这个想法又造业。所以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楞严经》其实在破这个八识。
什么叫“八识”?“八识”讲起来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受”,由第八识主导。你过去是什么业,它就现出什么果报,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很快乐,你不要太高兴,那只是一时的感受,生灭心。你感到很痛苦,你也不要沮丧,那个是第八识的一时的感受而已。一个是“想”,由第六识主导。我们今天如果跟着感受而走,就产生很多颠倒想。然后就这样子: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果报;这个果报受用以后又创造一个业;这个业又创造一个果报,又让我们产生感受;这个感受又产生一个错误的思想。由此产生生死的轮回。我们怎么办?
我们看右边这个:正念真如,逆流照性。
首先你第一个就是不要跟着感觉走,不要跟着妄想走。逆流照性,逆这个生死流,而照了你清净的本性,然后慢慢地从第六意识,回到第七、回到第八,最后“啪”回到真如本性,找到你的清净本然的家。然后在这个家当中,以不生灭心,提起你的佛号。这个佛号、这个正念的力量,魔王不能干扰你,烦恼不能干扰你,那个佛号的力量就特别的坚固,禅净双修。所以我们说以禅观——《楞严经》的三昧破除烦恼障,以念佛来构成感应道交,就是这个道理。以心力来感应佛力。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整个《楞严经》的观念。当然这个要讲两年,我们今天只是带大家走一趟。今天很多观念你们听不懂,很正常。你要听得懂,那你后面就不要听了嘛。对不对?我们今天只是挑出它的纲目,我们下一次开始会细细地带大家把整个《楞严经》走一次。听完两年以后你再来看这个《要义》,你就很清楚了。
好,那么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