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等”。那个“等”就指很多很多的上座,也不能全部列出,只能够列出六个,当作整个与会声闻众的代表。

    这是说明参加《楞严经》法会的声闻众。

    丁二、缘觉众

    我们看,丁二的缘觉众。

    我们一般讲三乘的圣众。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声闻,他是思惟四谛法门。缘觉乘,我们一般叫中乘。为什么叫“中乘”呢?因为他在思惟的时候,是思惟十二因缘。他整个修学,是观察他这一念心:因为无明、因为自己的妄想,然后产生了行、产生妄动,妄动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业力,由这个业力招感生死的果报。假设无明灭,则行灭。假设他的妄想消失了以后,他的生死的业力就消失,果报就消失。所以他从十二因缘的顺逆二门的观察而成就了无学位,所以他的智慧就更高了。这个叫作中乘。

    看经文: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除了前面的声闻众以外,还有无量无边的所谓的辟支。辟支,我们称辟支佛,翻成中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叫缘觉,就是他生长在有佛陀出世的地方,听闻十二因缘,经过十二因缘顺逆二门的观察而解脱了生死。第二个是独觉,独觉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因为禅定的关系,他出定以后看到了外在的自然界,所谓的“春观百华开,秋睹黄叶落”,就是看到了整个大自然的变化:春天因为温暖的空气,而促使了百华盛开;秋天因为干燥的关系,百华凋落。他就知道整个人生是生灭变化的,外境是生灭变化的。他也看到他的色身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他得到一个结论: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环境,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在变的。他从变化当中,就悟到了我空的真理,从这个地方而成就解脱。这个是独觉。他完全没有听佛陀的说法,这个人智慧特别的高。

    因为辟支佛本身他是从一念无明的“无生”而悟入了空性,所以他本身不像阿罗汉有分位。阿罗汉观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他有安立所谓的四果四向的阶位。但是缘觉乘他直接观一念的无明,当下无生,这个时候整个十二因缘就消灭了。所以他的阶位,要么初心,要么无学,他的过程当中没有分位。因此辟支佛来到这个地方,只有两种人:已经断除见思惑的无学位,跟初心的凡夫。古德注解说:这个无学位,应该就是所谓的师长,初心就是跟着无学圣人来修学十二因缘的那些弟子们。这些辟支佛应该都是出家众,包括了他的师长跟弟子都一同来到室罗筏城的只桓精舍。

    他们来的目的是干什么呢?“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这个时候他必须要附属比丘的僧团,在结夏安居圆满的时候,来参加这个自恣的羯磨仪式。因为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十五号,包括声闻众、缘觉众,只要是出家众都要参加自恣。他们平常是住在各地各方修学,这个时候都一时回到佛陀的地方,开始参加自恣。是这个因缘而来的。

    丁三、菩萨众 分二:戊一、夏终时集。戊二、闻音远集。

    我们看第三段的菩萨众。菩萨众当中分两段:第一个,夏终时集;第二个,闻音远集。我们解释一下。

    这些菩萨众,从经文来看是两个情况:第一个是出家的菩萨,受了比丘戒的菩萨;另一个是属于在家的菩萨。“夏终时集”,是指出家的菩萨,在结夏安居终了的时候,他们也从十方来集会,参加自恣的法会。“闻音远集”是指的那些在家的菩萨,因为佛陀说法的缘故,也过来参加。

    戊一、夏终时集

    【第三讲:图一见评论区】

    我们先看第一段,夏终时集。这个地方有三小段:菩萨求法、如来妙应、会众受益。先看第一小段:

    十方菩萨,谘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这些从十方来的出家菩萨,也来到了只桓精舍。他们的目的,除了参加自恣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要“谘决心疑”。“谘”就是请求,请求佛陀来决断心中的疑惑。因为菩萨经过九旬的用功,心中有一些疑惑,这个时候就“钦奉”——以一种恭敬的心,来侍奉慈悲跟威严的佛陀。“慈严”是指佛陀表现出来的,是威爱兼抱折摄具足的。以恭敬心来侍奉慈悲跟严肃都具足的佛陀。他的目的是希望佛陀来讲解大乘不可了知的深妙义理。所以这些菩萨来到这个地方,也不完全只是自恣,还请求佛陀说大乘的妙法,有求法的意思。我们看

    下一小段: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这个时候,佛陀答应了这些菩萨的要求。佛陀就“敷座宴安”。佛陀说法,基本上是采取坐姿的,佛陀很少是站着说法。所以他就敷座——就展开他的坐具,就是我们出家众的尼师坛,把它展开来,来保护三衣的。宴安就是佛陀很安定的坐在坐具上面,为这些三乘的圣众来宣示大乘深奥的义理。

    这个“宣示深奥”,蕅益大师有很多很多的发挥,我们简单讲一下。

    其实这个“深奥”的道理,就是后面佛陀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我们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