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5/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单地讲一下:

    所谓的三谛理就是一境三谛,或者讲从一境三谛当中开展出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我们菩萨在修学的时候,经常会落入空跟有的矛盾。我们不能够一辈子修空观,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断失大悲心。但是你一路地修有,你就会心很躁动,因为你一直在因缘法中活动,虽然修习很大的福报,但是你的心——弟子心不安。所以我们到底是要从假入空,还是从空出假,这个空有之间的平衡很困难。佛陀告诉我们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我们这一念心的真相是“一念心”。说,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表示它不变的体性。即假,就是它有随缘的作用。你造五戒十善的业来熏你这一念心,它就现出人天果报;你用杀盗淫妄的业来熏你这一念心,它就随缘显现三恶道的果报。它当下即假,它不跟你客气的。空跟假是保持平衡的、同时存在的,叫即中。所以佛陀就宣示我们这一念心,每一个人的心都是即空即假即中。

    这个深妙的道理其实是把后面的整个经典的三卷半,作出一个纲要的说明。当然这也是因为应了前面的菩萨的启请。

    我们看第三小段,会众受益: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这个时候在整个法筵当中(大家等于是以法为食,叫法筵),菩萨们听到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以后,就非常地欢喜,因为他听到了未曾有的真理。这个地方我们要讲一下:

    菩萨请示的我们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是很深奥的,佛陀当时当然是为整个包括声闻、辟支佛、菩萨,为三乘的圣众来开演,但事实上古德的注解上说,这个时候真正受用的只有菩萨,声闻跟缘觉在座根本就听不懂,因为他们习惯安住在空性,他们不能够在空中随时显现妙有。没办法,他没办法即空即假即中,做不到。所以在这个时候,只有菩萨得到真实的受用。前面的凡夫跟二乘人怎么办呢?必须要阿难尊者示现堕落,请佛陀开演首楞严王大定的法门,佛陀详细地破妄显真,再开显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所以真正的与会大众当中,声闻众跟缘觉众乃至于凡夫是后面才受益。这个时候菩萨已经受益了,利根人他能够在简略的法当中就得到受益。

    戊二、闻音远集

    我们看第二段:闻音远集。

    前面是出家的菩萨。这里说明这些在家的菩萨,听到佛陀的音声,也从远方来集会了。我们看经文: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佛陀在开演深奥义理的时候,他的声音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就像迦陵频伽这种鸟类,非常的美妙悦耳;第二个特色,他的音声就像仙人一样的音乐,非常的清净无染,听了以后感到非常的寂静。所以佛陀的音声,一方面美妙,一方面清净。这是讲它的本质。它的量呢?是“遍十方界”。佛陀在宣说重要法门的时候,他可以用他的神通力,使令他的声音不会减少。目犍连尊者有一次测佛的音声,以神通力飞到了三千大千世界以外,听到佛陀的声音还是一样大声。所以佛陀的声音能够“遍十方界”。这个时候,犹如恒河沙的这些在家菩萨,听到这个音声,都知道佛陀即将要开演无上甚深微妙法,所以也就赶快来到了只桓精舍。这当中以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

    这个地方是说明:整个参加《楞严经》法会的这些三乘的圣众,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三种都到齐了,都准备来聆听佛陀的首楞严王大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