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6/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这个道理。

    没有自体,不是说没有作用。我希望大家“即空、即假、即中”。空是空掉它的自体,即假是因缘,它有它的刹那刹那的生灭作用,所以即空、即假、即中。比如说有人告诉你,诶,你这个人很好啊!“你这个人很好”,这是一个境,来刺激你的时候,你很欢喜。有人说“你这个人很糟糕”,你产生瞋心。“你这个人很好”,我们的心是去攀缘“你这个人很好”的音声才产生欢喜心。当你这个话忘掉的时候,你这个欢喜心就消失了,它离开尘境没有自体的,它只是一个缘生缘灭的影像。当你看到你这一念心是没有根源的,没有自体,只是一个缘生缘灭的影像,这个时候你再来看人生,真的是一场梦。就像古人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所以古人讲的人生几十年,其实就是一场梦,如梦如幻。当然佛陀在破的时候,是破那个妄的自体,但是这个梦不表示它没有作用。

    我们要借假修真,我们到时候还是要这个念头去修行,只是说我们知道妄想没有自体,我们不随它转。你这个时候是菩萨的愿力,发自内心做你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你想做的事,从一种情绪化的心态变成一种菩萨的愿力。这个愿力不是外境刺激的,是发自内心的,称性起修。这一点不一样。我们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还是会起烦恼,跟我们一样,还是所有的烦恼都没有减少,但是他不会随烦恼而转,差别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的关键在“是心无体”,这句话大家好好参一参。这一念心,离开了六尘找不到它的自体,它只是一个生灭的影像。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是这个道理。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楞严经》的重点只有四个字,就是要我们“回光返照”。每一个念头起来,回光返照:这一念心是哪里来的?如果这一念心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这一念心你要舍掉;如果你这一念心是你的愿力产生的,那你这一念心你要顺从它,它怎么样想,你就怎么做,你要产生行动。判定方式就是问一句话,经常要问一句话:“你从哪里来?”你要经常问这句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