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4/5)
的处所,才能讲中间。你说心在中间,那这个中间到底在哪里呢?“为复在处?”是在身体之外的外境当中,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有一个中间?还是在色身——你的身体本身的中间?是在外境的中间,还是在色身的中间?你这个要讲清楚。
先看如果是在身体的中间——若在色身的中间,这样的话有两种情况:如果是在身体的边缘,比如说上下两边,或者左右两边,那当然不是中间;如果是在色身的正中央,那么就跟身内一样了。前面我们说过了,心在内,你见不到里面这是不对的。所以说在身体的中间,跟第一科就完全相同。
假设是在处所的中间,说在一个身外的处所有一个地方是中间。那么这个中间,到底是有所表示、有所显现,或者是无所表示、无所显现呢?如果你说这个外面的地方有个中间,它是没办法表现出来,那这个就是跟不存在一样了;如果说外面有一个中间是可以表示的,“表则无定”,那么这有个问题,因为中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作一个明确的、固定的定义,它是不决定的。
为什么呢?为什么叫“表则无定”?佛陀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有一个人他安立一个标竿,这个标竿叫作中间。比如说我们台湾,我们台湾以埔里插一个铁竿,这个是台湾的中间。这个中间呢,住在东方的人来看,这个标竿是在西边;住在南方的人看这个标竿呢,这个标竿是在北边。所以这个中间的表达,是非常混乱的,这样你这个心体的位置也是非常杂乱的,所以这个中间是不可得的。所谓的以外境为中间,或者以色身为中间,是不能成立的。但是阿难尊者的意思不是这个中间,我们再往下看就知道。
壬二、破正计。分二:癸一、正计。癸二、正破。
那是阿难尊者所谓中间的一个正式的执着。正计,佛陀再正破。
癸一、正计
先看阿难尊者他执着中间的相貌。我们看经文: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听到前面佛陀破除中间以后,就跟佛陀说:佛陀啊,我所谓的内心在中间,不是前面的以色身为中间或者以外境为中间,不是这两种中间。我的中间,是我过去听到佛陀讲唯识学的时候,在《解深密经》当中,佛陀曾经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句话是真理,我们把佛陀的本来意思说一下。
唯识学把我们明了的心分成八个识。这八个识有六个识是向外攀缘的,有两个识它不向外攀缘,只是向内执着的。就是前六识是向外攀缘的,第七、第八是执着一个自我意识。第七意识是执我,第八识是一个仓库。
前六识这个明了的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要有根境的和合。比如说我今天为什么能够看到这个花呢?我的眼睛要没有坏,要有根才能看到。我要眼睛败坏了,我就看不到了。我的眼睛没有败坏,而且这个花的色尘要现前——根无败坏,而且色尘现前,那么根境和合,我的眼睛的判断就出现了。我耳朵的听闻功能也是这样,我的耳根不能有败坏,而且声音现前,根境和合,这个耳识就出现了。六识都是这样子,所有的心识一定要根境的碰撞,识“啪”出来了。
佛陀说根境和合产生识,但是佛陀并没有说这个识是有自体的,它只是一个生灭的作用,当根境一拔开以后,识又消失掉了,所以叫诸法因缘生嘛。你的根跟尘接触的时候,识突然间出现;当我们的根跟尘一拔开以后,这个识就消失掉了,觅之了不可得。佛陀的意思就讲到这个根尘相合产生一个心识的作用。当然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心是没有自性的。
那这当中,“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眼根它能够产生了别,而色尘是一个物质,那么当根尘相应的时候,这个明了的心就出现在中间。这个就是我所谓的中间。我们解释一下。
前面我们讲说:“心生故,则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前面阿难尊者是认为这个心的自体在哪里呢?就是我这一念心去攀缘花的时候,我的心跟花一接触,“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我的心跟花接触的时候,就在花的地方出现我的心。我今天耳朵听到声音,当我听到了声音,我的心就在声音的地方出现。它是在心跟境结合的那个时候出现了;当外境消失掉,那个心也消失掉。但是阿难尊者他没有说消失掉,他认为这个心是有自体的,所以他才会讲到有处所。
前面所说的“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心境和合的时候,在相合的地方出现。这个地方是不同的。这个地方是说,当我的眼根去接触色尘的时候,它的中间产生了一个心体。中间,眼根攀缘色尘的时候,它有一个中间的位置,这个地方把心创造出来。而这个地方就是我心的一个处所,也是我心的自体。阿难尊者的中间是这个意思,跟前面不太一样。
癸二、正破
【第九讲图五】
好,我们看佛陀怎么破。这地方有四段,正破。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佛言:汝心若在根
先看如果是在身体的中间——若在色身的中间,这样的话有两种情况:如果是在身体的边缘,比如说上下两边,或者左右两边,那当然不是中间;如果是在色身的正中央,那么就跟身内一样了。前面我们说过了,心在内,你见不到里面这是不对的。所以说在身体的中间,跟第一科就完全相同。
假设是在处所的中间,说在一个身外的处所有一个地方是中间。那么这个中间,到底是有所表示、有所显现,或者是无所表示、无所显现呢?如果你说这个外面的地方有个中间,它是没办法表现出来,那这个就是跟不存在一样了;如果说外面有一个中间是可以表示的,“表则无定”,那么这有个问题,因为中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作一个明确的、固定的定义,它是不决定的。
为什么呢?为什么叫“表则无定”?佛陀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有一个人他安立一个标竿,这个标竿叫作中间。比如说我们台湾,我们台湾以埔里插一个铁竿,这个是台湾的中间。这个中间呢,住在东方的人来看,这个标竿是在西边;住在南方的人看这个标竿呢,这个标竿是在北边。所以这个中间的表达,是非常混乱的,这样你这个心体的位置也是非常杂乱的,所以这个中间是不可得的。所谓的以外境为中间,或者以色身为中间,是不能成立的。但是阿难尊者的意思不是这个中间,我们再往下看就知道。
壬二、破正计。分二:癸一、正计。癸二、正破。
那是阿难尊者所谓中间的一个正式的执着。正计,佛陀再正破。
癸一、正计
先看阿难尊者他执着中间的相貌。我们看经文: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阿难听到前面佛陀破除中间以后,就跟佛陀说:佛陀啊,我所谓的内心在中间,不是前面的以色身为中间或者以外境为中间,不是这两种中间。我的中间,是我过去听到佛陀讲唯识学的时候,在《解深密经》当中,佛陀曾经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句话是真理,我们把佛陀的本来意思说一下。
唯识学把我们明了的心分成八个识。这八个识有六个识是向外攀缘的,有两个识它不向外攀缘,只是向内执着的。就是前六识是向外攀缘的,第七、第八是执着一个自我意识。第七意识是执我,第八识是一个仓库。
前六识这个明了的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要有根境的和合。比如说我今天为什么能够看到这个花呢?我的眼睛要没有坏,要有根才能看到。我要眼睛败坏了,我就看不到了。我的眼睛没有败坏,而且这个花的色尘要现前——根无败坏,而且色尘现前,那么根境和合,我的眼睛的判断就出现了。我耳朵的听闻功能也是这样,我的耳根不能有败坏,而且声音现前,根境和合,这个耳识就出现了。六识都是这样子,所有的心识一定要根境的碰撞,识“啪”出来了。
佛陀说根境和合产生识,但是佛陀并没有说这个识是有自体的,它只是一个生灭的作用,当根境一拔开以后,识又消失掉了,所以叫诸法因缘生嘛。你的根跟尘接触的时候,识突然间出现;当我们的根跟尘一拔开以后,这个识就消失掉了,觅之了不可得。佛陀的意思就讲到这个根尘相合产生一个心识的作用。当然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心是没有自性的。
那这当中,“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眼根它能够产生了别,而色尘是一个物质,那么当根尘相应的时候,这个明了的心就出现在中间。这个就是我所谓的中间。我们解释一下。
前面我们讲说:“心生故,则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前面阿难尊者是认为这个心的自体在哪里呢?就是我这一念心去攀缘花的时候,我的心跟花一接触,“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我的心跟花接触的时候,就在花的地方出现我的心。我今天耳朵听到声音,当我听到了声音,我的心就在声音的地方出现。它是在心跟境结合的那个时候出现了;当外境消失掉,那个心也消失掉。但是阿难尊者他没有说消失掉,他认为这个心是有自体的,所以他才会讲到有处所。
前面所说的“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心境和合的时候,在相合的地方出现。这个地方是不同的。这个地方是说,当我的眼根去接触色尘的时候,它的中间产生了一个心体。中间,眼根攀缘色尘的时候,它有一个中间的位置,这个地方把心创造出来。而这个地方就是我心的一个处所,也是我心的自体。阿难尊者的中间是这个意思,跟前面不太一样。
癸二、正破
【第九讲图五】
好,我们看佛陀怎么破。这地方有四段,正破。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佛言:汝心若在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