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6/6)
。所以知道,世间一切种种的差别相状都不出这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从什么地方来,就要还到什么地方去。你跟什么因缘借的,你就要还给人家。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这八种的法是变化的,但是你去感受这八种法的那个见分,那个明了的性,你不用还给别人。为什么?因我这个六根门头的明了性能够看到光明,假设所见的光明要有所还,而这个心是不用还给别人的。为什么?你还给光明,那你就不能见到黑暗。所以,我们同时看到光明又能够看到黑暗,表示当我们把光明还给太阳的时候,我们那个心并没有还给对方,我们还可以看得到黑暗。所以说,明暗通塞等等的相状、种种差别,会归起来,我们的见性是无所归还的。明来见明、暗来见暗,乃至于清来见清、浊来见浊。
这个地方很重要!很重要!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这一念心,无始劫来跟很多人结很多善缘、很多的恶缘,很多想法。因为它弄得很复杂,我们已经厘不清到底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很简单,你把借来的东西都还掉。你的想法、你的欢喜,喜怒哀乐都是假借外境,这些该还的还掉以后,剩下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不必归还给别人,就是你自己的东西。
辰三、不还是本心
【第十八讲图四】
我们看总结,“结不还是本心”。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佛陀告诉我们,怎么判断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暂时的因缘呢?佛陀说,只要是你必须要归还的,你暂时跟外在因缘借来的,你就要归还给别人。那么要归还的,表示它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你要归还给别人。你说我现在很高兴,这个高兴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是有人赞叹你的关系;他要不赞叹你,你就完了。所以你迟早要还给别人。这些都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你可以去一时地受用。但是你要知道,它迟早要归还给别人。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我们这一念寂常心性,清净本然的这一念心性、能够照了万物的心性、能够不迷、不取、不动的心性,物来见物,物去归它去,你就是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必归还的那个明了的心性,那不是你,那是谁呢?你不用归还给别人,当然就是你自己了,你还不敢承当!“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当我们把借来的东西都归还以后,剩下是一种微妙光明清净的本性,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我们因为无始劫来一念的迷惑——这个很严重,一念的迷惑然后离家出走。然后——真如不守自性、开始妄动以后,我们开始在三界流转,丧失本性,枉受轮回,在生死当中受着业力的漂溺。这个是可怜愍者!我们在借来的东西当中产生迷惑。
我们现在要把主人跟客人分清楚。你的心中有很多东西,有些东西不是你的,是借来的。你跟人家借来的,你迟早要还给人家。但是你还清楚以后,剩下就是你自己的。
有一个禅师说,我去年很穷,但是我还有一个立锥之地,还不错,还穷到有一个脚站的地方。我今年穷得“锥也无”,穷到连站都没办法站了。这表示什么?功夫进步了。就是去年他心中还有一点迷情执着,他今年完全离一切相。所以禅宗讲一句话: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者,是谁?
我们心中有很多的想法,但是这个都是从过去的生命当中点点滴滴累积、借来的东西。我们遇到一个好的环境,培养一个正面的想法;遇到一个不好的环境,对某些事情产生很多负面的想法。这都没关系,因为它都是借来的。你的本性还是依旧清净本然,你可以重新开始。
所以《楞严经》是怎么样?《楞严经》的观念我再讲一下。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先恢复本来面目。先把借来的东西还给人家。还到无可还的时候,那个是谁?第二个,从这个地方再出去,借假修真。先求不变,先把借来的东西全部还给人家。然后,回到本性以后,再称性起修,从空出假,这个时候再跟人家借东西。但这个时候你借,不是执着,是大悲的愿力,借假修真。假借因缘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所以我们是怎么样呢?修行,先还再借。先把东西还给人家,先回到你的清净本性,然后再重新出发。一定要这样子,否则你这一辈子纠缠不清,你很难解脱出来。
所以为什么先求不变?先“无不还归此法界”;然后再求随缘,“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定是这样的次第。先把借来的东西还给人家,还到无可还的时候,再从那个地方出来,这个时候再重新借一次,但是心态完全不一样。你照样吃饭、照样睡觉、照样拜佛,但是你所做的功德都是跟无上菩提相应,想法完全不一样。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这八种的法是变化的,但是你去感受这八种法的那个见分,那个明了的性,你不用还给别人。为什么?因我这个六根门头的明了性能够看到光明,假设所见的光明要有所还,而这个心是不用还给别人的。为什么?你还给光明,那你就不能见到黑暗。所以,我们同时看到光明又能够看到黑暗,表示当我们把光明还给太阳的时候,我们那个心并没有还给对方,我们还可以看得到黑暗。所以说,明暗通塞等等的相状、种种差别,会归起来,我们的见性是无所归还的。明来见明、暗来见暗,乃至于清来见清、浊来见浊。
这个地方很重要!很重要!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这一念心,无始劫来跟很多人结很多善缘、很多的恶缘,很多想法。因为它弄得很复杂,我们已经厘不清到底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很简单,你把借来的东西都还掉。你的想法、你的欢喜,喜怒哀乐都是假借外境,这些该还的还掉以后,剩下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不必归还给别人,就是你自己的东西。
辰三、不还是本心
【第十八讲图四】
我们看总结,“结不还是本心”。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佛陀告诉我们,怎么判断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暂时的因缘呢?佛陀说,只要是你必须要归还的,你暂时跟外在因缘借来的,你就要归还给别人。那么要归还的,表示它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你要归还给别人。你说我现在很高兴,这个高兴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是有人赞叹你的关系;他要不赞叹你,你就完了。所以你迟早要还给别人。这些都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你可以去一时地受用。但是你要知道,它迟早要归还给别人。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我们这一念寂常心性,清净本然的这一念心性、能够照了万物的心性、能够不迷、不取、不动的心性,物来见物,物去归它去,你就是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必归还的那个明了的心性,那不是你,那是谁呢?你不用归还给别人,当然就是你自己了,你还不敢承当!“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当我们把借来的东西都归还以后,剩下是一种微妙光明清净的本性,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我们因为无始劫来一念的迷惑——这个很严重,一念的迷惑然后离家出走。然后——真如不守自性、开始妄动以后,我们开始在三界流转,丧失本性,枉受轮回,在生死当中受着业力的漂溺。这个是可怜愍者!我们在借来的东西当中产生迷惑。
我们现在要把主人跟客人分清楚。你的心中有很多东西,有些东西不是你的,是借来的。你跟人家借来的,你迟早要还给人家。但是你还清楚以后,剩下就是你自己的。
有一个禅师说,我去年很穷,但是我还有一个立锥之地,还不错,还穷到有一个脚站的地方。我今年穷得“锥也无”,穷到连站都没办法站了。这表示什么?功夫进步了。就是去年他心中还有一点迷情执着,他今年完全离一切相。所以禅宗讲一句话: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者,是谁?
我们心中有很多的想法,但是这个都是从过去的生命当中点点滴滴累积、借来的东西。我们遇到一个好的环境,培养一个正面的想法;遇到一个不好的环境,对某些事情产生很多负面的想法。这都没关系,因为它都是借来的。你的本性还是依旧清净本然,你可以重新开始。
所以《楞严经》是怎么样?《楞严经》的观念我再讲一下。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先恢复本来面目。先把借来的东西还给人家。还到无可还的时候,那个是谁?第二个,从这个地方再出去,借假修真。先求不变,先把借来的东西全部还给人家。然后,回到本性以后,再称性起修,从空出假,这个时候再跟人家借东西。但这个时候你借,不是执着,是大悲的愿力,借假修真。假借因缘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所以我们是怎么样呢?修行,先还再借。先把东西还给人家,先回到你的清净本性,然后再重新出发。一定要这样子,否则你这一辈子纠缠不清,你很难解脱出来。
所以为什么先求不变?先“无不还归此法界”;然后再求随缘,“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定是这样的次第。先把借来的东西还给人家,还到无可还的时候,再从那个地方出来,这个时候再重新借一次,但是心态完全不一样。你照样吃饭、照样睡觉、照样拜佛,但是你所做的功德都是跟无上菩提相应,想法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