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因缘;但是身为一个见性,它的清净的本性是无所归还的。那么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还不敢直下承当。他说,即便它是无所归还的,我怎么知道它就是我本来具足的一个真实的心性呢?

    那么这一段阿难尊者的疑问,我们解释一下。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已经了解到真性的随缘不变之体,但是对这个随缘不变之体,他认为,在我们心中以外有一个昭昭灵灵的物质,这个物质就是一个随缘不变之体。换句话说,阿难尊者对这个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是不敢直下承当的。他认为说这个东西跟我没有关系,它是离相清净的,而我的心本来就是生灭变化的。换句话说,他对整个心性的本体,还是无法去承认、去认同这个就是我的本来面目。所以他说: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说怎么就能够知道它就是我真实的心性呢?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对这个心性的确是不敢承当的。

    丑二、答 分三:寅一、约迷悟明无差而差;寅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寅三、正示见性非物

    我们看佛陀怎么来开导这个问题。我们看这个回答。回答当中有三段:第一个,约迷悟明无差而差;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第三个,正示见性非物。佛陀用三段来破除阿难尊者的疑惑。

    寅一、约迷悟明无差而差

    【图一】

    我们看第一段,看佛陀的回答。第一段,约着迷悟来说明见性是无差而差。这一段正式显现见性有随缘的作用,就是它的体是无差别的,是清净本然的;但是它的作用,会因为众生迷悟的差别而产生大小不同的作用。从这个地方来证明心性不是一个物质,真如不是一个物质。

    我们看第一段。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身为一个见性,它的体,我们前面讲过是随缘不变的。既然不变化,在整个十法界的造善造恶当中它是不能变的;但是它的作用就有变化了,依着迷悟的不同有所变化。

    我们看看,这么一个清净的本性在声闻的因缘当中表现是什么样。佛告阿难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现在还没有成就,没有证得无漏清净的果位(因为阿难尊者这个时候示同凡夫,连初果都没有证得,所以他是一个有漏位)。但是,承蒙佛陀的神通加持,你的眼根产生的见的功能可以看到初禅天,在初禅境界当中的种种物质都能够了了分明而无所障碍。这个是阿难尊者一个凡夫的见的功能,在佛加持力下,能够见到初禅的种种诸物。

    而一个阿罗汉——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的。天眼第一的尊者,他的天眼现前的时候,能看到这个南阎浮提,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世界,佛法的意思就是中间是一个须弥山,左右有四大部洲。这当中南瞻部洲就是南阎浮提,我们住在南瞻部洲。在南瞻部洲当中,阿那律尊者看到南阎浮提,就好像看到手掌当中的庵摩罗果一样。庵摩罗果,有人说是像一个小桃子一样,像小桃子这么小。就是阿那律尊者的见的功能,能够看整个南阎浮提,就像看手掌中的小桃子那样的清楚。当然,声闻人的特色是我空法有,他有一些法执的。但是他我空的智慧是现前的,所以他的见比凡夫还好。

    我们看看菩萨的见。“诸菩萨等,见百千界。”菩萨的心,他有我空的智慧,还有法空的观照,所以他能够分证二空真如理。这种法身菩萨能够见到百千的世界。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你是一个初地的菩萨,你能够见到一百个世界,在一百个世界作佛。你是二地菩萨,能够见到一千个世界,在一千个世界作佛。所以地地以十倍的速度而增长。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迷惑比声闻人已经降低了,他不但是证得我空,还有法空。

    我们看看如来,佛陀的这个见,这个见性在如来的心中是一个什么相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佛陀的那个见性在他的心中所表现的功能,能够穷尽像微尘这么多的十方无边的清净国土,无所不见。这个“瞩”就是见。《金刚经》说,佛陀对于众生的起心动念……你看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有多少: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上的众生,每一个众生的起心动念,佛陀同时能够了了分明。佛陀的见,到这种境界。他是无所不见,无所不知。

    那么凡夫的见呢?“众生洞视,不过分寸。”我们的见的功能,“洞视” 就是尽我们最大的力量,我们也顶多看到分寸的距离。换句话说,隔一道墙我们就看不到了。

    这个地方佛陀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见性,是每个人都相同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把它放在不同的心中,它产生的效果功能就不一样。

    你看这个见性,把它放在凡夫的心中,凡夫的那个执着很重啊,我们功能就表现不出来了。把它放在阿罗汉的心中,哦,就看到南阎浮提。把它放在菩萨的心中,就看到百千个世界。这个见性,把它放在佛的心中,就看到了无量国土。这就表示这个见性它的作用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