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个阳羡生想,反正我将死之人,钱留着也就是留着,就动了恻隐之心。他说:“如果我明天早上一早把钱送过来,还来得及来不及呢?”她说:“来得及。如果早点送,还来得及。”阳羡生回去以后就赶紧算算看还有多少钱,算一算还有七十几两的钱。他就把其中的七十两拿过来,第二天早上就把这个钱送到那个妇人家。他说:“这五十两,给你还那个债务。二十两,你们夫妇做一个买卖过生活。”这个妇人非常感动。

    阳羡生做完以后就回去了,心情很好,看到一家人团圆。到了第二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就睡得很安稳,就跟第一天不一样了,那个忧虑不安的心情消失了。睡到一半的时候,有人敲门,敲得很大声。他一听,诶,真的有人敲门。赶快衣服一穿,就从卧房跑到客厅去开门。门一开,也没人。但是他门一打开的时候,突然听到“嘭”的一声,他卧室的墙壁整个倒下来。他要没有出来开门就压死了。他逃过一劫。

    到了第三天早上,他就去找那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哎呀,你现在整个脸色完全不一样了,昏暗色全部消失了。你一定造了一个非常大的阴德,把这个业转过来了。”阳羡生说:“对!你真的很厉害!我昨天做了什么什么……”算命先生说:“你现在不但不会死,你贡士一定考得上,而且你功名可以做到进士,你可以活到八十几岁。”后来果然他在朝廷做了大官,也活到八十几岁。

    那么,生命的变化到底跟我们的真如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当我们没有了解真如的时候,我们是活在阿赖耶识。什么叫阿赖耶识?就是业力所熏习成的一个心识——业识。我们没有找到真如之前,没有一个人逃得过业力的,“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那么为什么他的业力能够转过来呢?因为阳羡生他突然间以一种无所求的心、发自内心的一种恻隐之心去造了一个善业。记住一个观念:造善很容易哦,但是你的心态很重要!他完全是无所求,因为他要死了嘛。你看,他以无所求的心,把七十两银子送给她。这个心念刚好是什么?刚好是《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他这一念心刚好去触动真如本性的功德,那还得了?诸位要知道,真如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真如本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具足无量的功德。你一触动它的功德,一打开的时候,就把业转过来了。这就是一念相应。

    但是我们一般人的念头,这个善业要做到“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要去触动真如的功德,很难、很难,一定要经过教育。我们总是认为,“有所得” 去造善对我自己比较有利。刚好相反,你有所得的造善,你还是活在阿赖耶识,还是活在业力当中、活在妄想当中。你要突破你的业力。你看,一个人生命要产生很大的改变,第一件事情,发愿。发愿以后你就依止你的愿望去做,这个时候你改变很快。要是不发愿,你所造的善都活在自我意识、活在个人的私心,你这业要转很难很难,你很难跳脱阿赖耶识过去的业力。当然,阳羡生他没有学佛,所以他的相应也只是一念的相应,很可惜!那么我们佛法可以怎么样?念念相续。因为你懂道理,你可以强迫自己依止本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辰二、引例释成

    我们看辰二,引例释成。看经文:

    【图三】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前面佛陀讲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以下佛陀引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它的成立。

    佛陀说,文殊菩萨!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身为一个文殊菩萨,你这个真如本性现出一个文殊菩萨的身心世界出来。那我问你一个问题,难道离开了你这个文殊的身心世界,还有另外一个文殊菩萨吗?或者说还有一个非文殊菩萨吗?这个“无”就是“非”。提出这个问题。

    文殊菩萨说:“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文殊菩萨回答说,其实我是唯一的代表文殊菩萨的身心世界。除了我这个唯一的文殊菩萨以外,根本没有另外一个叫作文殊的,没有。为什么这样讲呢?假设离开我这个文殊的身心另外有一个文殊,那么就有两个文殊菩萨的自体了。但是我这个文殊在因缘上也不能说没有文殊的存在,就是一个文殊菩萨嘛。所以在这当中,没有所谓的“是文殊”跟“非文殊”这种对立的思考。其实真如本性全体不变、全体随缘,就现出一个文殊,没有另外一个文殊或者非文殊可言。

    这个道理到底是在讲什么呢?我们以法——真如本性的法来合这个譬喻。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佛陀说,身为微妙光明的真如本性,跟一切万法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个真如本性,本来就是微妙光明、跟无上菩提的智慧相应的一个清净圆满的真心,因为一念的妄动而随缘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