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讲】(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因为这种外境生灭的二种妄尘的刺激,集合外在的五尘这个落谢影像,就居在这个意根当中,产生明了的功能,就是由境牵心。

    这以下说明由心取境。“吸撮内尘”,再由这个明了的功能去吸取内在的法尘而产生一种意根。这个第六意根去吸取法尘是怎么回事呢?这以下讲出两句话,说是“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先说明“见闻逆流”。这个见闻应该是包括见闻嗅尝触,这五种功能产生五尘。那么当它落谢在里面产生一种落谢的影像,产生法尘的时候,只有第六意根可以攀缘,所以第六意根叫逆流。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见闻觉知这五根攀缘外在的五尘叫作顺流,向外叫顺流;第六意识是把前面的见闻嗅尝触这个五根产生的五尘吸收回来以后,变成落谢影像,它是向内攀缘,所以叫逆流。向外叫顺流。“流不及地”,意根它所缘的内在法尘是如幻如化,是虚妄不实的,不是前五根所能够攀缘的,所以它不是前五根的顺流所能够攀缘得到的,叫流不及地。这个就是所谓的第六意根的觉知的功能。

    总而言之,它是由境牵心、由心取境,心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这样的一个第六意根的觉知性,事实上离开了寤寐生灭两种尘境,是毕竟无体的。如是之故,阿难!我们应当了知这个觉知之根不是从寤寐而来,也不是从生灭相状而有,也不是从胜义意根而出,亦非虚空而生。这是作一个总标。

    这以下我们各别说明。

    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

    说你这个第六意根这个觉知的功能,是从觉醒的时候来的,那这有问题了。当你睡觉现前的时候,那你意根就随觉知而消失了,那你在睡觉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你在睡觉呢?那如果说必生相而有,那么当灭相现前的时候,你的觉知性也随这个生相而消失,那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灭相呢?所以从他生(从他,指的是外境而生),是不合道理的。

    还有一段:

    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也是这个意思。觉知的功能从灭相而有,当生相现前的时候,你觉知的功能随灭相而失,那你怎么知道你安住在生相的状态?这个也是讲,不是他生。

    我们看下一段: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说是“自生”,我这个觉知性是第六意根自己生起的,那事实上“寤寐二相,随身开合”。这个意根,古德解释这个根是指肉团心,我们一般说的心脏。在寤寐二相现前的时候,我们身体会随寤寐二相产生开合。我们的心脏在觉醒的时候,开;睡觉的时候,心脏流动小,就合。那事实上我们这个明了性离开了寤寐开合两种相状,这个觉知性是同于虚空之华,是毕竟了不可得的,所以自生也不对。因为你没有外境的刺激,你意知根根本得不到法尘,也就不能产生明了的功能。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说“无因缘生”。虚空产生一个明了的觉知性,那么这是虚空自己知道,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

    我们看总结: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第六意根是众生的业力所显现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真如本性。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六根门头的功能——见闻嗅尝觉知,会归到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古人说的,还它个本来面目!

    这个即空即假即中,佛陀的意思,我们先安住在即空,先破除攀缘。我们在思惟因果的时候,是安住在空性来思惟因果的。你试试看,如果不先修空观,直接思惟因果,就带有你个人的攀缘,有你个人的成见,你思惟的因果都不会正确的,不可能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修习空假中是有次第的,先空次假后中。

    不过,本经的即假,我们看后面,其实它包括十法界的因果。比方说,你看我们凡夫的眼睛即假,我们眼睛看到的就是前面的分寸;一个阿罗汉的即假,他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很清楚;菩萨的即假,看到百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即假,看到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这个六根,十法界是差别的,那个是业力的不同。不过本经的即假,我们看它的后面,主要讲到凡夫杂染的即假,讲到佛菩萨的功德讲得少。所以为什么我们《楞严经》要跟《法华经》结合在一起,因为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就广泛地说明菩萨的即假。但身为《楞严经》它的好处就是,它很快地来对治你的攀缘心。你六根当中遇到事情,记住:不迷、不取、不动,不要乱动。

    其实,我们的生命有一定的轨迹,这个轨迹遇到跟事情接触的时候,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变化;第二个,选择不变。从本经来说,你要先选择不变,不要先求变。先求变,你就完了,就会刺激攀缘心。我们今天是几点拜佛,几点看书,几点睡觉,你尽量能够保持不变,人生先求不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