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讲】(5/6)
况是它所生起这个了别的识呢?没有了声尘的刺激,连耳根的根的功能都不能生起,何况是识的功能?所以,识从根而生,根本不合道理,因为你离不开声音的。这是说胜义耳根不能生。
看浮尘根。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说是耳识从浮尘耳根所生,而事实上,没有外境的动静二相,其实这个浮尘耳根也不能生起明了的功能。这是第一点。其次还有一点,说是“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浮尘耳根,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耳朵。这个耳朵,其实它是属于身根的一部分,那它所对的是一个触尘,并不是一个声尘。这样子一讲的话,你身根所面对的是一个触尘,那么怎么能够建立一个耳识界呢?说是一个身根怎么会创造耳识呢?这个是不合道理的。所以,浮尘根能够生起耳识,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浮尘根是身根的一部分,它所面对的是一个触尘。所以耳识不能说从耳根所生,它不能自生。
寅二、非因声生
再看下一段: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先到这个地方。说是他生。耳识假设是由声音所生,那么这样讲,耳识因声尘而有,以声尘为根本,那就不关于闻。那跟这个闻,跟耳根的闻的功能就没有相关。反正你有声音就能产生耳识,有没有耳根就没有关系了。这个跟事实也不相符合。为什么呢?“无闻则亡声相所在。”一个人耳根败坏,你看你耳根败坏,外面怎么吵怎么闹,它根本不能生起了别作用。没有耳根的明了性,有声音也没有用。所以,你说声音能够创造耳识,不合道理。没有耳根,你还是不能产生了别。
其次,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这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发挥:假设耳识是从声尘所生。好,那么我们纵然允许你说在声尘当中就具足了耳识——耳识从声音所生,当声音出现的时候也就产生一个耳识,而这个耳识能够了别音声的动静之相。那这边有问题了,“闻应闻识”!那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听闻到耳识才对呀。因为声音能够创造耳识,你听到声音,你应该同时也听到耳识。那这样子的话,听到耳识就有两种情况要分别了:
第一个,“不闻非界”。假设耳根能够闻声,但是却不能听闻到耳识,“不闻”。不能听闻到耳识,那表示识不是声音所生。因为你听到声音而没有听到耳识嘛,所以说耳识不是声尘所生。
“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你说,我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也听到耳识,那这件事情就很严重了。那这样子,“识已被闻”,耳识变成了一种所闻,那谁是能闻呢?本来耳识是一个能了别的,却变成了一种被动。它本来是主动的、能分别的,却变成一个所分别的、被听闻的。那么这个时候能分别的是谁呢?因为识已经变成所闻了!一个东西,不能说又扮演一个能闻,又扮演一个所闻,不可能。那么这个时候,耳识已经变成所听闻了,那谁是能听闻的呢?那么能听闻的变成没有了。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那么一个人失去了能听闻的耳识,失去了了别性,那就跟一个无情的草木一样。所以说,你听得到你的耳识,也不合道理。你听得到,那是谁听得到?没有人听得到。因为你听得到耳识,那耳识变成被听到,那谁是能听到呢?就没有这个东西存在了。
寅三、非因共生
我们看“共生”。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我们也不应该说,声尘跟耳根两种参杂而创造一个中间,叫耳识。为什么呢?因为“界无中位”,中间的体性是很难安立。我们前面说过的,耳识由耳根所生,而耳根是有情,声尘是无情,那么这个耳识变成一半有情、一半无情,那么这个体性变成杂乱。它杂乱了以后,连带地连耳根、连声尘都不能建立了。因为中间不能建立,内处外处都不能成立,所以共生是不合道理的。
丑三、结妄归真
所以我们作一个总结: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说是依止耳根来攀缘色尘的因缘,而产生中间的耳识,这个的确是有它的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讲因缘即假。但是,“三处都无”,耳根、声尘跟耳识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是当体即空的。可以说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觅之了不可得,它真实体性不可得。但是,虽然不可得,身为一个菩萨应该对耳根、声尘跟耳识保持一个非因缘非自然、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的观察,这个才是正确的观察。
其实,我们很容易去发觉耳识是不真实的。你看,我们讲同一个声音。我们有时候在聊天,我们十几个在聊天,有一个人讲一句话出来。一个人如果经常赞叹别人的话,他那个耳识,他耳根跟声音碰撞的时候,产生的耳识都是
看浮尘根。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说是耳识从浮尘耳根所生,而事实上,没有外境的动静二相,其实这个浮尘耳根也不能生起明了的功能。这是第一点。其次还有一点,说是“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浮尘耳根,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耳朵。这个耳朵,其实它是属于身根的一部分,那它所对的是一个触尘,并不是一个声尘。这样子一讲的话,你身根所面对的是一个触尘,那么怎么能够建立一个耳识界呢?说是一个身根怎么会创造耳识呢?这个是不合道理的。所以,浮尘根能够生起耳识,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浮尘根是身根的一部分,它所面对的是一个触尘。所以耳识不能说从耳根所生,它不能自生。
寅二、非因声生
再看下一段: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先到这个地方。说是他生。耳识假设是由声音所生,那么这样讲,耳识因声尘而有,以声尘为根本,那就不关于闻。那跟这个闻,跟耳根的闻的功能就没有相关。反正你有声音就能产生耳识,有没有耳根就没有关系了。这个跟事实也不相符合。为什么呢?“无闻则亡声相所在。”一个人耳根败坏,你看你耳根败坏,外面怎么吵怎么闹,它根本不能生起了别作用。没有耳根的明了性,有声音也没有用。所以,你说声音能够创造耳识,不合道理。没有耳根,你还是不能产生了别。
其次,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这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发挥:假设耳识是从声尘所生。好,那么我们纵然允许你说在声尘当中就具足了耳识——耳识从声音所生,当声音出现的时候也就产生一个耳识,而这个耳识能够了别音声的动静之相。那这边有问题了,“闻应闻识”!那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听闻到耳识才对呀。因为声音能够创造耳识,你听到声音,你应该同时也听到耳识。那这样子的话,听到耳识就有两种情况要分别了:
第一个,“不闻非界”。假设耳根能够闻声,但是却不能听闻到耳识,“不闻”。不能听闻到耳识,那表示识不是声音所生。因为你听到声音而没有听到耳识嘛,所以说耳识不是声尘所生。
“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你说,我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也听到耳识,那这件事情就很严重了。那这样子,“识已被闻”,耳识变成了一种所闻,那谁是能闻呢?本来耳识是一个能了别的,却变成了一种被动。它本来是主动的、能分别的,却变成一个所分别的、被听闻的。那么这个时候能分别的是谁呢?因为识已经变成所闻了!一个东西,不能说又扮演一个能闻,又扮演一个所闻,不可能。那么这个时候,耳识已经变成所听闻了,那谁是能听闻的呢?那么能听闻的变成没有了。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那么一个人失去了能听闻的耳识,失去了了别性,那就跟一个无情的草木一样。所以说,你听得到你的耳识,也不合道理。你听得到,那是谁听得到?没有人听得到。因为你听得到耳识,那耳识变成被听到,那谁是能听到呢?就没有这个东西存在了。
寅三、非因共生
我们看“共生”。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我们也不应该说,声尘跟耳根两种参杂而创造一个中间,叫耳识。为什么呢?因为“界无中位”,中间的体性是很难安立。我们前面说过的,耳识由耳根所生,而耳根是有情,声尘是无情,那么这个耳识变成一半有情、一半无情,那么这个体性变成杂乱。它杂乱了以后,连带地连耳根、连声尘都不能建立了。因为中间不能建立,内处外处都不能成立,所以共生是不合道理的。
丑三、结妄归真
所以我们作一个总结: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说是依止耳根来攀缘色尘的因缘,而产生中间的耳识,这个的确是有它的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讲因缘即假。但是,“三处都无”,耳根、声尘跟耳识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是当体即空的。可以说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觅之了不可得,它真实体性不可得。但是,虽然不可得,身为一个菩萨应该对耳根、声尘跟耳识保持一个非因缘非自然、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的观察,这个才是正确的观察。
其实,我们很容易去发觉耳识是不真实的。你看,我们讲同一个声音。我们有时候在聊天,我们十几个在聊天,有一个人讲一句话出来。一个人如果经常赞叹别人的话,他那个耳识,他耳根跟声音碰撞的时候,产生的耳识都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