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讲】(5/6)
藏性即地大性;二,明藏性即火大性;三,明藏性即水大性;四,明藏性即风大性;五,明藏性即空大性;六,明藏性即根大性;七,明藏性即识大性。
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 分三:壬一、破妄执;壬二、显理性;壬三、斥迷惑
【图四】
我们看第一段。“藏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就是当下,就是地大的体性。现前一念心性的体就是地大的体,只是它的作用不同而已。这当中有三段。
壬一、破妄执
第一段,破妄执,破除我们对于地大因缘和合的这种妄执。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这一段,佛陀先用小乘的析色归空的法门来加以说明地大的相状,用小乘的法门。佛陀说“汝观地性”,就把这个所观境——地大的性质标出来。身为地大,它比较粗显的就是大地。你看,一切万物依止大地而住,这个大地是最大的。它最小的单位,我们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就是空中的微尘。就举现实存在的大地跟微尘来作一个大小的比况。
这以下讲到我们从比量分析所得到的一个地大。前面是现量,这以下讲比量。我们把这个微尘分作七分。空中的微尘分成七分,它的七分之一叫做极微尘。把极微尘再七分,得到七分之一,叫邻虚尘,这个就是地大的最小单位了。
所以,这个邻虚尘是怎么来的呢?“析彼极微,七分所成。”把微尘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尘,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变成邻虚尘。而身为邻虚尘,它已经是色的边际之相,是色法的最小单位了。“更析邻虚,即实空性。”假设我们把邻虚尘再分成七分的话,就变成了虚空之相了。
这个是佛陀引用小乘的方便教法“析色归空”的法门,这以下正式地破除。其实,佛陀在讲空的时候,因为小乘行人的根机不够,所以讲这个方便教。但是到《楞严经》的时候,对析色归空的法门正式破除。
看第一段。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这个地方是,破除虚空是不能和合而成为色法的。说阿难,假设这个微尘是可以通过种种的七分之一、七分之一的分析而变成虚空,那么也可以说,虚空也可以合成色相。因为,既然色相可以分成虚空,那我把七个虚空加起来也可以合成色相。这个道理应该才合理。
那么,“汝今问言”,你说因为四大和合故,而出生世间种种变化相。佛陀其实在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是阿难尊者前面所提的疑问。如果因为四大的和合出生世间的依正二报,那我问你,你应该观察,一个邻虚尘要用几个虚空才能够把它组合起来?你前面说,把邻虚尘分成七分之一就变成虚空,那么反过来,我们把七个虚空组起来是不是可以构成邻虚尘呢?你总不能说一个邻虚尘而构成一个邻虚尘。一加一等于一,这不合道理。所以说,既然虚空不能组合成邻虚尘,你就不能说邻虚尘可以分析成虚空。这是说明空不能成色。
这以下说明,分析色尘也不能成空。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假设我们把邻虚尘七分之一,把它分析而显现了一小片的虚空。我们说,这个邻虚尘,最小单位,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构成一小片虚空,那我问你,“用几色相合成虚空?”那么这么广大的虚空,到底要多少的邻虚尘才能构成这么广大的虚空呢?你把邻虚尘分析了,产生一小片虚空,那么整个广大的虚空要多少邻虚尘才能够分析出来呢?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是故,当色尘和合的时候,所合成的是色尘,而不是虚空。色合色,那是色,色尘跟色尘加起来应该是色尘而不是虚空。同理可知,空合空也是形成虚空,空跟空合不能构成色法。所以,“色犹可析,空云何合?”色法尚且可以分析,虚空又怎么能够加以组合呢?它是无形无相的。
所以,这个地方正式破除因缘和合的道理,说虚空不能和合成色尘,色尘也不能分析而构成虚空。其实,因缘和合都是方便说,这对诸法的生起,都没有讲到它的真实的根源。那么这样子讲,说这个尘、这个地大的坚性不是虚空组合而成,那么这地大是怎么来的呢?
壬二、显理性
我们看经文。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佛陀说,阿难!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其实这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来藏性。在如来藏性当中有两种情况:
所谓的“性色真空”。在如来藏当中,地大之性是本自真空的,所谓因缘性空的道理。这个地方讲到“色即是空”。
“性空真色”。虽然它本性是空,但是它
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 分三:壬一、破妄执;壬二、显理性;壬三、斥迷惑
【图四】
我们看第一段。“藏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即”,就是当下,就是地大的体性。现前一念心性的体就是地大的体,只是它的作用不同而已。这当中有三段。
壬一、破妄执
第一段,破妄执,破除我们对于地大因缘和合的这种妄执。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这一段,佛陀先用小乘的析色归空的法门来加以说明地大的相状,用小乘的法门。佛陀说“汝观地性”,就把这个所观境——地大的性质标出来。身为地大,它比较粗显的就是大地。你看,一切万物依止大地而住,这个大地是最大的。它最小的单位,我们眼睛可以看得到的就是空中的微尘。就举现实存在的大地跟微尘来作一个大小的比况。
这以下讲到我们从比量分析所得到的一个地大。前面是现量,这以下讲比量。我们把这个微尘分作七分。空中的微尘分成七分,它的七分之一叫做极微尘。把极微尘再七分,得到七分之一,叫邻虚尘,这个就是地大的最小单位了。
所以,这个邻虚尘是怎么来的呢?“析彼极微,七分所成。”把微尘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尘,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变成邻虚尘。而身为邻虚尘,它已经是色的边际之相,是色法的最小单位了。“更析邻虚,即实空性。”假设我们把邻虚尘再分成七分的话,就变成了虚空之相了。
这个是佛陀引用小乘的方便教法“析色归空”的法门,这以下正式地破除。其实,佛陀在讲空的时候,因为小乘行人的根机不够,所以讲这个方便教。但是到《楞严经》的时候,对析色归空的法门正式破除。
看第一段。
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这个地方是,破除虚空是不能和合而成为色法的。说阿难,假设这个微尘是可以通过种种的七分之一、七分之一的分析而变成虚空,那么也可以说,虚空也可以合成色相。因为,既然色相可以分成虚空,那我把七个虚空加起来也可以合成色相。这个道理应该才合理。
那么,“汝今问言”,你说因为四大和合故,而出生世间种种变化相。佛陀其实在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是阿难尊者前面所提的疑问。如果因为四大的和合出生世间的依正二报,那我问你,你应该观察,一个邻虚尘要用几个虚空才能够把它组合起来?你前面说,把邻虚尘分成七分之一就变成虚空,那么反过来,我们把七个虚空组起来是不是可以构成邻虚尘呢?你总不能说一个邻虚尘而构成一个邻虚尘。一加一等于一,这不合道理。所以说,既然虚空不能组合成邻虚尘,你就不能说邻虚尘可以分析成虚空。这是说明空不能成色。
这以下说明,分析色尘也不能成空。
又邻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假设我们把邻虚尘七分之一,把它分析而显现了一小片的虚空。我们说,这个邻虚尘,最小单位,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构成一小片虚空,那我问你,“用几色相合成虚空?”那么这么广大的虚空,到底要多少的邻虚尘才能构成这么广大的虚空呢?你把邻虚尘分析了,产生一小片虚空,那么整个广大的虚空要多少邻虚尘才能够分析出来呢?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是故,当色尘和合的时候,所合成的是色尘,而不是虚空。色合色,那是色,色尘跟色尘加起来应该是色尘而不是虚空。同理可知,空合空也是形成虚空,空跟空合不能构成色法。所以,“色犹可析,空云何合?”色法尚且可以分析,虚空又怎么能够加以组合呢?它是无形无相的。
所以,这个地方正式破除因缘和合的道理,说虚空不能和合成色尘,色尘也不能分析而构成虚空。其实,因缘和合都是方便说,这对诸法的生起,都没有讲到它的真实的根源。那么这样子讲,说这个尘、这个地大的坚性不是虚空组合而成,那么这地大是怎么来的呢?
壬二、显理性
我们看经文。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佛陀说,阿难!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其实这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来藏性。在如来藏性当中有两种情况:
所谓的“性色真空”。在如来藏当中,地大之性是本自真空的,所谓因缘性空的道理。这个地方讲到“色即是空”。
“性空真色”。虽然它本性是空,但是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