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讲】(6/6)
却具足了十法界地大的潜在功能,就是“性空真色”。这个讲因缘即假,我们这一念心本来就具足地大。
“具足”的意思,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它无形无相;即假,就是它具足了十法界的潜能。而这种即空即假的道理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的。
什么叫做“本然”呢?就是本来如此,不是经过造作而有的。它本来就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法尔如是。这个是指它的本质来说。
从量来说,是周遍法界的。这个地大的性具,是周遍整个十法界的,没有一个地方不遍满,都是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整个地大是我们一念心本来具足的。这个地方显它的体性,性具。
那本来具足,是怎么显现出来的呢?这以下显它的相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段经文,蕅益大师分成三段:第一个讲心,第二个讲量,第三个讲业。我们先看第一段的心。
地大之所以显现,跟众生内心的迷悟是有关系的,与你的智慧浅深有关系。第二个,跟你的量有关系,由于智慧的迷悟不同,产生一种染净的思想。第三个,由思想而带动了身口的造业,最后就把地大显现出来。
你刚开始一定是迷于因果的道理,你忘记了造善创造安乐的果报、造恶创造痛苦的果报。由这一念的迷惑而产生了一种邪恶的思想,去造杀盗淫妄,最后现出了地狱的刀山油锅的地大。所以我们最初的出发点,就是那一念心的迷惑,然后产生邪恶的思想,然后产生罪业。由这个业力熏习真如,最后就循业发现。
壬三、斥迷惑
所以,我们作一个总结。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所以,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假设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因缘,只是因缘,因缘当然不是说错,因为你说因缘生、因缘灭,但它从什么地方来?诸法的根源没有找到。你说外道的自然更糟糕,失去了真如受熏、循业发现的妙用——随缘的妙用。说是因缘,失其不变之体;说是自然,失其随缘之用。这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心的计度产生的,只有言说上的作用,没有真实义理的存在。
我们前面讲到四科的时候,佛陀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是从什么地方来。佛陀前面对来处是讲否定的,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这样来,也不是那样来,但是从哪里来,佛陀绝口不提。有没有感觉到?前面在四科的时候,诸法从哪里来,佛陀是没有谈,是否定的,反正不是从这个地方,也不是从那个地方来。
到了七大的时候,佛陀就很明确地讲出来,一切的外境是你的心显出来的。你先有一个思想,然后开始造业,造到一定的力量的时候,你自己的心把外境现出来让你自己来受用,就构成一个自作自受,无不从此法界流。等到这个因缘结束了,无不还归此法界,又回到你的真如本性,就构成我们生命的相续。就像一个大海,大海创造一个水泡。这个水泡从哪里来?当然从大海而来。等到水泡结束了,又创造另外一个水泡。
这样就构成一个所谓的因缘跟真如的互动。我们从真如当中变现一期的生命,这个生命最后又回到真如。这个就是所谓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的道理。这个地方,佛陀把这个本性开显出来。
“具足”的意思,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它无形无相;即假,就是它具足了十法界的潜能。而这种即空即假的道理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的。
什么叫做“本然”呢?就是本来如此,不是经过造作而有的。它本来就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法尔如是。这个是指它的本质来说。
从量来说,是周遍法界的。这个地大的性具,是周遍整个十法界的,没有一个地方不遍满,都是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整个地大是我们一念心本来具足的。这个地方显它的体性,性具。
那本来具足,是怎么显现出来的呢?这以下显它的相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段经文,蕅益大师分成三段:第一个讲心,第二个讲量,第三个讲业。我们先看第一段的心。
地大之所以显现,跟众生内心的迷悟是有关系的,与你的智慧浅深有关系。第二个,跟你的量有关系,由于智慧的迷悟不同,产生一种染净的思想。第三个,由思想而带动了身口的造业,最后就把地大显现出来。
你刚开始一定是迷于因果的道理,你忘记了造善创造安乐的果报、造恶创造痛苦的果报。由这一念的迷惑而产生了一种邪恶的思想,去造杀盗淫妄,最后现出了地狱的刀山油锅的地大。所以我们最初的出发点,就是那一念心的迷惑,然后产生邪恶的思想,然后产生罪业。由这个业力熏习真如,最后就循业发现。
壬三、斥迷惑
所以,我们作一个总结。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所以,身为一个凡夫众生,假设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因缘,只是因缘,因缘当然不是说错,因为你说因缘生、因缘灭,但它从什么地方来?诸法的根源没有找到。你说外道的自然更糟糕,失去了真如受熏、循业发现的妙用——随缘的妙用。说是因缘,失其不变之体;说是自然,失其随缘之用。这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心的计度产生的,只有言说上的作用,没有真实义理的存在。
我们前面讲到四科的时候,佛陀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是从什么地方来。佛陀前面对来处是讲否定的,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这样来,也不是那样来,但是从哪里来,佛陀绝口不提。有没有感觉到?前面在四科的时候,诸法从哪里来,佛陀是没有谈,是否定的,反正不是从这个地方,也不是从那个地方来。
到了七大的时候,佛陀就很明确地讲出来,一切的外境是你的心显出来的。你先有一个思想,然后开始造业,造到一定的力量的时候,你自己的心把外境现出来让你自己来受用,就构成一个自作自受,无不从此法界流。等到这个因缘结束了,无不还归此法界,又回到你的真如本性,就构成我们生命的相续。就像一个大海,大海创造一个水泡。这个水泡从哪里来?当然从大海而来。等到水泡结束了,又创造另外一个水泡。
这样就构成一个所谓的因缘跟真如的互动。我们从真如当中变现一期的生命,这个生命最后又回到真如。这个就是所谓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的道理。这个地方,佛陀把这个本性开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