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讲】(5/6)
性尚无,从何发识?
说,阿难!假设我们眼识的了别性是从眼根而生,那这等于是自生,眼根创造了眼识。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明暗色空这四种尘境的刺激,在没有四种外尘的情况之下,我们能见的根都不能生起作用。能见的根尚且不能生起明了,又怎么能够发动这个了别的识呢?没有外境,连根都不能生起,不要说识。所以说自生不合理。
下面破因尘生。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假设我们这个眼识的了别,是从外相、四种的尘相所生,不是从见根而生。那么如此一来,在缺乏能见的眼根的情况之下,我们既看不到明相,也看不到暗相。明相暗相都不可见,乃至于一切的色法之相、一切的虚空之相都见不到。那么种种的尘相尚且见不到,眼识又怎么发动呢?眼识的目的就是了别这些尘相,结果你连尘相都看不到,那要怎么了别呢?所以不能够说从尘生。
我们看,破从空生。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说这个眼识是有自体的,是生于虚空,从虚空而来,那么这种情况叫作“非相非见”。既然它从虚空而来,那么它不须假借外在的尘相,又不必假借内在的眼根,这叫“非相非见”。那么在“非见”的情况下,没有能见的眼根,我们事实上是不能辨别明暗色空之相。那么在“非相”的情况之下,没有所见的明暗色空之相,这个“非相灭缘”,如果没有所见的明暗色空之相,那么它的因缘也就消失了,见闻觉知也就不能安立了。没有所见的尘相,那所缘的尘相消失了以后,其实能见的眼根也没办法存在了。
所以,“处此二非”,在此“非相非见”的二非当中,“空则同无,有非同物。”那么这种情况,你说虚空能够生起眼识,在非见非相的没有见也没有相的情况之下,虚空就好像是跟“无”一样,又怎么能够发动识呢?“有非同物”,好,即使你说虚空是存在的,但是虚空又不像万物一样有种种的形相,它是无形无相,那么它创造那个识,纵然能够发动识,“欲何分别?” 又能够分别什么呢?因为虚空是处在一种非见非相的情况之下,就算它发动识又有什么作用呢?这个识就是在了别尘相的啊,结果它的尘相消失了,你发动这个识又有什么作用呢?所以这个空产生识不合理。
我们看,破无因生。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说是眼识是没有因缘,那怎么有呢?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没有任何理由。那佛陀就反问了,为什么你的眼识不在面对太阳的时候,突然间看见晚上的月亮而生起了别呢?因为你说无因缘嘛,你为什么不面对太阳却看到月亮呢?不可能嘛。你面对太阳,你只看到太阳;你面对月亮,你只看到月亮。你因为太阳的因缘而看到太阳,因为月亮的因缘而看到月亮,这个都是要因缘,不是说没有因缘就可以出现的。你要拜佛,你要有一个佛像。就是说,什么东西都要有因缘的,所以无因缘生是不合理的。
好,我们看总结,总破直审。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样的一个六识的因缘当中,好好地、详细地、深入地观察。能见的眼根是寄托在眼睛之内,而所见的尘相是属于外在的境界,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可状成有”,凡是有形相的就是属于色相,而没有形相的就是属于虚空,所以能见的眼根、所见的尘境,色相、虚空各各不同。在这四个不同的因缘当中,组合之下创造了你的眼识。那么这个眼识是被四个不同的东西创造出来,那你说它从什么地方而来?
“识动见澄”,眼识是动态的,它是一个了别的;六根明了的这个根是静态的,它是不能够带名言的。两种体性不同,所以“非和非合”。它们既非是一种互相的参杂的和合,也非上下的结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其余的闻听觉知,其余的五识“亦复如是”,它们都不是和合而生,当然也不应该说是无因无缘自然而有。
这个地方等于是破除六识,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它的结论是本自无生。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虚妄的相状,来无所从,去无所止,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生灭的相状。如果它要有一个来的处所,那这个东西就永远不会消失掉。永远都不会消失,其实对我们是不利,非常不利啊!我不知道诸位怎么想的。如果你的身心世界是有实体的,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完全一样,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也长得一模一样,思想也一样,你觉得这样好不好啊?生命都不能改变,你怎么做都不能改变,这样子就麻烦大了。你永远是你,佛陀永远是佛陀,那么这个业力就没有关系了,就不能所谓的“循业发现”了,那你修行干什么呢?修行不能改造生命,那修行干什么呢?
说,阿难!假设我们眼识的了别性是从眼根而生,那这等于是自生,眼根创造了眼识。但事实上,如果没有明暗色空这四种尘境的刺激,在没有四种外尘的情况之下,我们能见的根都不能生起作用。能见的根尚且不能生起明了,又怎么能够发动这个了别的识呢?没有外境,连根都不能生起,不要说识。所以说自生不合理。
下面破因尘生。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假设我们这个眼识的了别,是从外相、四种的尘相所生,不是从见根而生。那么如此一来,在缺乏能见的眼根的情况之下,我们既看不到明相,也看不到暗相。明相暗相都不可见,乃至于一切的色法之相、一切的虚空之相都见不到。那么种种的尘相尚且见不到,眼识又怎么发动呢?眼识的目的就是了别这些尘相,结果你连尘相都看不到,那要怎么了别呢?所以不能够说从尘生。
我们看,破从空生。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说这个眼识是有自体的,是生于虚空,从虚空而来,那么这种情况叫作“非相非见”。既然它从虚空而来,那么它不须假借外在的尘相,又不必假借内在的眼根,这叫“非相非见”。那么在“非见”的情况下,没有能见的眼根,我们事实上是不能辨别明暗色空之相。那么在“非相”的情况之下,没有所见的明暗色空之相,这个“非相灭缘”,如果没有所见的明暗色空之相,那么它的因缘也就消失了,见闻觉知也就不能安立了。没有所见的尘相,那所缘的尘相消失了以后,其实能见的眼根也没办法存在了。
所以,“处此二非”,在此“非相非见”的二非当中,“空则同无,有非同物。”那么这种情况,你说虚空能够生起眼识,在非见非相的没有见也没有相的情况之下,虚空就好像是跟“无”一样,又怎么能够发动识呢?“有非同物”,好,即使你说虚空是存在的,但是虚空又不像万物一样有种种的形相,它是无形无相,那么它创造那个识,纵然能够发动识,“欲何分别?” 又能够分别什么呢?因为虚空是处在一种非见非相的情况之下,就算它发动识又有什么作用呢?这个识就是在了别尘相的啊,结果它的尘相消失了,你发动这个识又有什么作用呢?所以这个空产生识不合理。
我们看,破无因生。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说是眼识是没有因缘,那怎么有呢?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没有任何理由。那佛陀就反问了,为什么你的眼识不在面对太阳的时候,突然间看见晚上的月亮而生起了别呢?因为你说无因缘嘛,你为什么不面对太阳却看到月亮呢?不可能嘛。你面对太阳,你只看到太阳;你面对月亮,你只看到月亮。你因为太阳的因缘而看到太阳,因为月亮的因缘而看到月亮,这个都是要因缘,不是说没有因缘就可以出现的。你要拜佛,你要有一个佛像。就是说,什么东西都要有因缘的,所以无因缘生是不合理的。
好,我们看总结,总破直审。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样的一个六识的因缘当中,好好地、详细地、深入地观察。能见的眼根是寄托在眼睛之内,而所见的尘相是属于外在的境界,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可状成有”,凡是有形相的就是属于色相,而没有形相的就是属于虚空,所以能见的眼根、所见的尘境,色相、虚空各各不同。在这四个不同的因缘当中,组合之下创造了你的眼识。那么这个眼识是被四个不同的东西创造出来,那你说它从什么地方而来?
“识动见澄”,眼识是动态的,它是一个了别的;六根明了的这个根是静态的,它是不能够带名言的。两种体性不同,所以“非和非合”。它们既非是一种互相的参杂的和合,也非上下的结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其余的闻听觉知,其余的五识“亦复如是”,它们都不是和合而生,当然也不应该说是无因无缘自然而有。
这个地方等于是破除六识,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它的结论是本自无生。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虚妄的相状,来无所从,去无所止,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生灭的相状。如果它要有一个来的处所,那这个东西就永远不会消失掉。永远都不会消失,其实对我们是不利,非常不利啊!我不知道诸位怎么想的。如果你的身心世界是有实体的,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完全一样,来生的你跟今生的你也长得一模一样,思想也一样,你觉得这样好不好啊?生命都不能改变,你怎么做都不能改变,这样子就麻烦大了。你永远是你,佛陀永远是佛陀,那么这个业力就没有关系了,就不能所谓的“循业发现”了,那你修行干什么呢?修行不能改造生命,那修行干什么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