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讲】(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们看经文。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我们把这个经文作一个消释。说既然这个六识的识心——讲到六识当然它是一个相状,也是一种作用,那么只要是相状就是生灭的。本经在发明生灭的法是毕竟空,它主要的思想就是“本无所从”,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前面讲过很多,说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了别的心识呢?最后结论: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觅之了不可得;它只是一个业力去熏习真如本性所显现的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假相而已,它没有一个真实的来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来处,所以也就没有一个真实的去处。从六识的自性空,我们也可以推论,也应该了知,这个六根的了别,所谓见闻嗅尝觉知,它的体性也是圆满,也是湛然不动。这个“湛然”就是不生不灭,它的体性也是一样,没有一个生处,它本自无生。这一段,把六根也会归到一念心性。

    前面两个是心法,这以下讲色法。乃至于兼带的像虚空、地、水、火、风等等这些七大,体性都是真实而圆融无碍的,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所显现,而它的本质、它的体性都是不生不灭的。它的观念就是说,七大的相状是生灭变化的,但是七大的体性、当我们把七大的相状破坏以后看到它的本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那这个就不生灭。这一段也等于是有“相妄性真”的意思。

    看第二段,警令觉悟。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这一段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一个警策。说,阿难,你过去身为一个小乘的学者,在研究诸法的时候看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你这都是心外求法,向外攀缘。看到了生命的缘生,看到了缘灭,那么这缘生缘灭,到底是从哪里而来?你从来都没有去观照的,所以说是一种粗糙浮动的心思。为什么呢?因为你都是向外攀缘,而不能够真正地去回光返照,去发觉这个六根的见闻觉知,以及它所发动的六识的了别,本性都是一念心性。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只看到因果的思想,造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业招感三恶道的痛苦果报。但是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换句话说,我们只是在生灭的相上打转,我们永远找不到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所以我们就不能够成佛。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对阿难尊者乃至于对所有佛弟子的一个警策。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发明、去了解如来藏妙真如性呢?佛陀以下告诉一个方法。他说,你应该要从什么地方去观察这个体用的关系呢?就是你观察六识的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是非同非异、是非空非有。佛陀告诉这四个方便。蕅益大师说,其实这四个方便说穿了就是两个方便,就是我们学了《楞严经》以后应该怎么去看事情。蕅益大师说,你应该从体跟用两方面去看:体是不变,用是随缘。

    我们从这两个来看。你说这个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六识它的作用是相同还是有差别呢?我们应该这样讲,它的体性是相同的,都是一念心性嘛。当把六识摄用归体的时候,同一体性;但是当六识依体起用的时候,那是各各不同。

    你看,眼识只看色尘,耳识只能够听音声,所以它们体相同。异呢?作用差别。这是空有,它的体性是毕竟空的,但是它的相状的确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它有它随缘的作用。非同、非异、非空、非有,道理都是一样。为什么说它不是非同呢?因为它同一体性。为什么说它非异呢?它作用差别。

    你只要掌握体跟用这两个角度,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诸法是随缘而不变;当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不变而随缘。摄用归体,这个时候现出的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依体起用,就循业发现,各各不同。这个就是整个《楞严经》要我们去从这两个角度来看生命。

    壬三、显理性

    前面是破除虚妄相,破妄;这以下显真。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我们先看它的体性。

    当我们把整个六识,每一个人的思想会归到体性的时候,佛陀说,其实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它所具足的这个识大,当体是真空的。说你现在有很多的想法,你看到佛像想要拜,想要皈依,有这个信心,但是这个信心当你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是觅之了不可得。

    虽然觅之了不可得,但是这个真空的体性就具足了十法界的染净的识大的功能。虽然觅之了不可得,但是它又有这种可能性。就是当我们把每一个人差别的思想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性,虽然毕竟空,但是它却有无量的可能性。它可以去塑造。你遇到好的因缘,你就产生好的思想;你遇到不好的因缘,你就产生不好的思想。比方说,黄金可以打造成一个佛像,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