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讲】(4/5)
的思想来主导。我们讲心境决定你的处境。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啊,这个修行,技巧很重要。其实不是,心态很重要。你看走路,谁不会走路?身为一个技巧,你刚刚就走过来,为什么现在走不回去呢?心态不同了嘛。第一批能够走过去的人,是开创型的。他看到鳄鱼,他无所畏惧,他对自己有信心。他认为:我心中没有恐惧,就没有危险。心能转境。这种人往往都在事业上是开创型的,打天下的。第二种人他看到了保护网,他也看到鳄鱼。他选择相信保护网,他是乐观派的,乐观型。人生有顺境有逆境,他往往往光明面去想,这种人成功机率很高。第三种人往往看到悲观的一面,他不相信乐观的一面。他看到了保护网,他也看到鳄鱼,他宁可相信鳄鱼这一部分,他不敢走,注定是要失败的。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心态永远决定他的状态。你说这个技巧重要吗?走路的技巧重要吗?身为一个技巧,你看谁都会走路,但是心态不同,影响了你的行为。我们看国际的比赛,网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真正高手相对峙的时候,技巧一定是其次,你的心理的素质、心态决定你的状态,所以跟本经是一样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有什么样的思想,你就会造什么样的业力,就会变现什么果报。你的生命完全是从你的现前一念心性的活动显现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讲循业发现。
我们告诉大家一个修行的观念:你觉得看谁都不顺眼的时候,其实你要赶快去忏悔,不是改变别人。因为你自己的心态决定你的状态。《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你要知道生命从什么地方来!所有的东西都从你的内心表现出来。
丁四、大众圆悟 分二:戊一、经家叙益;戊二、当机偈赞
我们看第四段,大众圆悟。
通过前面佛陀三卷的开示,整个楞严法会的大众就彻底地觉悟了,觉悟到生命的本质有真实的、有虚妄的。真实的部分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虚妄的是什么呢?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我们讲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对这个道理完全地了解了。我们讲“无不从此法界流”,我们一念心性一动的时候,变现了十法界的五阴身心,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又回归到一念心性。那么大家对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是完全彻底了解。
这里面的科分两段:第一段是经家叙益,第二个是当机偈赞。
戊一、经家叙益 分二:己一、叙益;己二、叙仪
这个戊一的“经家”就是结集经典的人,他来叙述法会大众所得到的利益,这个结集经典的人来叙述的。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叙益;第二个,叙仪。
己一、叙益 分二:庚一、略叙;庚二、广叙
叙益当中分两段:第一个,略叙;第二个,广叙。我们先作一个简略的叙述。
庚一、略叙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
正当佛陀讲完四科七大这三卷的经文以后,法会大众承蒙佛陀一而再、再而三详细地说明“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这个微妙的开示,我们前面说过了,有两部分:第一个,相妄性真;第二个,是真妄不二。原来在生灭的身心当中,我们当下就具足不生灭的本性,我们就可以从生灭当中来就路还家。关键的是,你是不是能够善用其心。
从这样的微妙开示,我们得到了两种利益:第一个是色身的荡然而无有罣碍(这个荡然就是豁然开朗、了了分明),对色身的开悟;第二个,对内心的开悟。
蕅益大师说,我们过去是执着四大来当作自身相,我们把外在的地水火风的四大当作自己色身的相状。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这个四大的身相是虚妄的,所以放弃了四大的自身相而顿悟了清净法身,所以感到色身的荡然。这是第一个利益。
第二个,我们过去妄认六尘的缘影为自心相,我们第六意识累积很多的想法,很多的思考模式,我们以这个当作自我,把这个生命的思想当作自我。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放掉这个生命的第六意识的意识形态,顿悟常住真心,所以内心感到荡然而没有罣碍。
所以在法会当中,他看到了当下的身心世界是刹那刹那生灭,就像大海飘出一个水泡,它只是一个生灭相。从生灭当中,我们找到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实的家。所以这个时候身心感到非常的开阔,感到没有罣碍,内心当中找到一个生命的依止处。这种利益是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们看第二段,广泛的叙述。
庚二、广叙 分二:辛一、圆悟三大;辛二、结属真因
广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圆悟三大,第二个结属真因。
辛一、圆悟三大 分三:壬一、悟性量即是相大;壬二、悟性体即是体大;壬三、悟性具即是用大
圆悟,就是圆满地悟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具足体、相、用三大。这当中有三段:一,悟性量即是相大;二,悟性体即是体大;三,悟性具即是用大。
壬一、悟性量即是相大
我们看壬一的性量,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心态永远决定他的状态。你说这个技巧重要吗?走路的技巧重要吗?身为一个技巧,你看谁都会走路,但是心态不同,影响了你的行为。我们看国际的比赛,网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真正高手相对峙的时候,技巧一定是其次,你的心理的素质、心态决定你的状态,所以跟本经是一样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有什么样的思想,你就会造什么样的业力,就会变现什么果报。你的生命完全是从你的现前一念心性的活动显现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讲循业发现。
我们告诉大家一个修行的观念:你觉得看谁都不顺眼的时候,其实你要赶快去忏悔,不是改变别人。因为你自己的心态决定你的状态。《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你要知道生命从什么地方来!所有的东西都从你的内心表现出来。
丁四、大众圆悟 分二:戊一、经家叙益;戊二、当机偈赞
我们看第四段,大众圆悟。
通过前面佛陀三卷的开示,整个楞严法会的大众就彻底地觉悟了,觉悟到生命的本质有真实的、有虚妄的。真实的部分就是现前一念心性。虚妄的是什么呢?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我们讲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对这个道理完全地了解了。我们讲“无不从此法界流”,我们一念心性一动的时候,变现了十法界的五阴身心,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又回归到一念心性。那么大家对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是完全彻底了解。
这里面的科分两段:第一段是经家叙益,第二个是当机偈赞。
戊一、经家叙益 分二:己一、叙益;己二、叙仪
这个戊一的“经家”就是结集经典的人,他来叙述法会大众所得到的利益,这个结集经典的人来叙述的。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叙益;第二个,叙仪。
己一、叙益 分二:庚一、略叙;庚二、广叙
叙益当中分两段:第一个,略叙;第二个,广叙。我们先作一个简略的叙述。
庚一、略叙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
正当佛陀讲完四科七大这三卷的经文以后,法会大众承蒙佛陀一而再、再而三详细地说明“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这个微妙的开示,我们前面说过了,有两部分:第一个,相妄性真;第二个,是真妄不二。原来在生灭的身心当中,我们当下就具足不生灭的本性,我们就可以从生灭当中来就路还家。关键的是,你是不是能够善用其心。
从这样的微妙开示,我们得到了两种利益:第一个是色身的荡然而无有罣碍(这个荡然就是豁然开朗、了了分明),对色身的开悟;第二个,对内心的开悟。
蕅益大师说,我们过去是执着四大来当作自身相,我们把外在的地水火风的四大当作自己色身的相状。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这个四大的身相是虚妄的,所以放弃了四大的自身相而顿悟了清净法身,所以感到色身的荡然。这是第一个利益。
第二个,我们过去妄认六尘的缘影为自心相,我们第六意识累积很多的想法,很多的思考模式,我们以这个当作自我,把这个生命的思想当作自我。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放掉这个生命的第六意识的意识形态,顿悟常住真心,所以内心感到荡然而没有罣碍。
所以在法会当中,他看到了当下的身心世界是刹那刹那生灭,就像大海飘出一个水泡,它只是一个生灭相。从生灭当中,我们找到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实的家。所以这个时候身心感到非常的开阔,感到没有罣碍,内心当中找到一个生命的依止处。这种利益是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们看第二段,广泛的叙述。
庚二、广叙 分二:辛一、圆悟三大;辛二、结属真因
广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圆悟三大,第二个结属真因。
辛一、圆悟三大 分三:壬一、悟性量即是相大;壬二、悟性体即是体大;壬三、悟性具即是用大
圆悟,就是圆满地悟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具足体、相、用三大。这当中有三段:一,悟性量即是相大;二,悟性体即是体大;三,悟性具即是用大。
壬一、悟性量即是相大
我们看壬一的性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