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讲】(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建立起来,大乘信心建立起来。但是还有很多的烦恼习气要对治,所以他后面还要发愿,还要产生很多的修学。

    到这个地方,是阿难尊者一方面赞叹佛陀、赞叹法,一方面把自己听完三卷经文以后所得到的利益表达出来,说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

    己二、誓愿请加 分三:庚一、发大愿;庚二、请佛加;庚三、喻不退

    从生灭的因缘回到清净本性以后,他开始发愿,请佛加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这一段有三小段:第一个是发大愿,第二个请佛加,第三个喻不退。

    庚一、发大愿

    先看他所发的誓愿。

    阿难尊者所发的誓愿,蕅益大师把它分两段:第一段是讲到四弘誓愿;第二段是讲到增上的誓愿,更加殊胜、更加强烈的誓愿。四弘誓愿我们叫作总愿,每一人都要发的。增上的誓愿就不是每一个人都发得起来,是各别的誓愿。

    我们先看总愿:“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愿今得果成宝王”,这指的是依止道灭二谛所发的上求佛道的愿。我希望能够成就无上的宝王,无上的宝王当然是佛陀。“还度如是恒沙众”,是依止苦集二谛所发的,下化众生。前面是跟智慧相应,这个跟大悲相应。我希望能够回入众生的世界来度化苦恼的众生。所以这个等于是上求下化。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那么你为什么发这个愿呢?解释这个道理。因为我必须把我这个深心……这个深心,蕅益大师说,悲智相应,名为深心。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甚深广大,超越时空,无有穷尽,所以叫深心。我愿意把我这一念上求下化的深心,献给十方尘刹的苦恼众生,这样子才能够报答佛陀对我的开导之恩。这个是说明他发愿的理由。

    这一段等于是一般的菩萨所发的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愿。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蕅益大师的意思,这一段不是所有的菩萨都发得起来。我们先解释这个经文,再说明它的殊胜。

    说是希望无上的世尊您能够给我证明。这个证明,古德解释就是一种加持,希望佛陀再给我加持。我虽然已经开悟了,但是我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没有断,很多很多善法没有成就,希望佛陀不要放弃我,继续加持我。

    那我希望我未来怎么做呢?“五浊恶世誓先入。”菩萨所发挥的空间很多。五浊恶世它的特色有两个:

    第一个,法。五浊恶世就是去佛久远、魔强法弱。在人寿从八万岁慢慢减到两万岁以后,进入五浊恶世。这个时候离佛陀出世的时间相当的远,魔强法弱。让我们堕落、诱惑的力量越来越强,会刺激我们起烦恼的力量越来越强,会启发我们善根的法越来越少。外在的环境已经形成一个魔强法弱的环境。

    第二个,从众生的根机来说,生长在末法时代五浊恶世,是刚强难化的。这种众生的个性都很坚强,你很难改变他,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那么,面对这样的一个刚强难化的、魔强法弱的时代,阿难尊者说,我愿意先到这个地方来度化这样的苦恼众生,而且,假如有一个众生尚未成佛,我绝对不会趋向于偏空的涅盘。只要众生还没有成佛,我不会放弃努力的。

    蕅益大师说,这样的誓愿,一般人没有彻证清净的本性,发不出来。你看一个人,他要对相状有所执着、心中还是向外攀缘的时候,他看到五浊恶世他是害怕。你看《法华经》,我们以后有因缘研究《法华经》。《法华经》讲到,阿罗汉回小向大以后,很多人不敢回到五浊恶世,他宁可到比较好的世界度化比较有善根的众生。也就是说,你对相状,外相,没有彻底地参透,你很难去抗拒众生的烦恼。

    这个地方,为什么阿难尊者敢发这个誓愿呢?他不是一时的冲动,他真正地看到清净本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一定称性起修,他才敢去发这个誓愿;他一定要入到这个真如三昧,从这个无相的智慧发动,他才敢说“五浊恶世誓先入”,才敢讲这句话的。

    这是依止这种清净广大的智慧所发起的两种誓愿:一个是上求下化,一个是到五浊恶世来度化众生。当然,也包括来这个地方历练的意思。

    庚二、请佛加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发下誓愿,当然设定了整个目标,但是他还必须要请佛陀不断地加被。

    阿难尊者对佛陀的赞叹,“大雄大力大慈悲”,这个“大力”是赞叹佛陀的般若德。他有这个观照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破除对妄相的执取,叫大力,破妄的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