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讲】(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雄”是指法身德。前面是破除妄想,这个地方是开显法身,说明所证的理体。前面是讲能观的智,这是所证的理。依止能观的智去照见五阴皆空,来发明法身的理体,叫大雄。

    破妄显真以后,产生大悲的妙用,这个就是解脱德。大力是般若德,大雄是法身德,这个是解脱德,产生“大慈悲”的妙用。

    这是以三德来赞叹佛陀,希望佛陀您能够更进一步地为我开显二十五圆通。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为二十五圆通求法。前面是建立正见,这以下就开始正式地修止观。

    这“微细惑”,就是指的三界的思惑。前面阿难尊者讲到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他的三界的见惑已经破坏了。但是他六根当中积集了无量的习气,烦恼习气他必须要慢慢地消除。希望佛陀能够再讲三卷半的圆顿止观,使令我能够早日证得无上的妙觉佛果,依止清净的福德、智慧两种庄严,来坐十方的道场,来开显大乘法门。

    这是他发了愿以后,等于是继续地请法,请佛陀慈悲地继续讲下去。

    庚三、喻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发了愿以后,他用这两句话来表达他的心态。“舜若多”就是虚空的意思。他的意思就是说,即使虚空是可以消灭……当然,我们知道虚空是不会消灭的。你盖一个房子,地震,这房子破坏了,但我们没有说哪一个人把虚空破坏了,不可能。他的意思就是说,即使你可以把虚空破坏,我的这一念心(这个“烁迦罗”就是金刚),我像金刚的心是永远不会退转的,遇到任何的人事、任何的时空,我的心是永远不会退转。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不是安住在相。一个人的心安住在外相,那就很危险,因为那个相是变化的。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所以他就不退转。

    这一段,等于是佛陀讲完三卷以后,阿难尊者开悟所发出的誓愿。当然,他所开悟的,我们讲就是“明心见性”。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个明心见性的重要。

    在春秋时代,鲁国的国君要举办一个国家的庆典。他有一个很好的钟,庆典的时候把这个钟撞起来,声音非常嘹亮。但这个钟少一个架子,所以他就请一个木匠,希望把这个架子做起来,好把这个钟挂上去。这个木匠经过三七二十一日以后,把这个架子做出来。这个钟一挂上去啊,哎呀,不得了,天衣无缝。不管是造型,不管是它的比例,那个钟撞起来那个声音,实在可以说是非常的圆满殊胜。

    法会结束以后,大家看到这个钟架做这么好,就打听这是谁做的,就找到这个木匠,说,你这个钟架实在做得太好了,没话讲!你是怎么做的?

    木匠说,我在做之前,我要斋戒沐浴七天,我要息诸缘务。他说,我整天这样斋戒沐浴,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已经忘了我做这个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做了别人会赞叹、会毁谤、国王会赏我多少钱,这样的利养的心完全忘掉。三天而忘利。但是我觉得不行,再斋戒,五天而忘身。到第五天的时候,我的身体忘掉了,身体的变化,感到热、感到冷,这个身体的变化也忘掉了。这个不行,继续斋戒,七天而忘我。到了七天的时候,我那个自我意识也忘掉了,没有人我的对立了。

    三天而忘利,五天而忘身,七天而忘我。到第七天的时候,我的内心一片平静,我已经忘了我在为谁做事情,我只知道心中只有一个影像,就是架子。这个时候我很平静地拿起我的斧头,跑到山中去,我很自然就看到哪一棵树适合做这个钟架,把它砍下来。砍下来以后很自然地就做成这个架子。我所做的事情无非是以天合天,以天然的心去寻求一个天然的价值。

    当然,这当中就包括了三个重点:忘利、忘身、忘我。其实,在打佛七的时候你会发觉,我们佛号念得最好的那一支香就是:第一个,我忘掉我为什么打佛七,忘掉得失利益;第二个,你那个色身,这一块肉,六七十公斤这个色身也要忘掉;第三,最后,谁在打佛七也忘掉。这个时候你这个的心跟佛才打成一片。就是这样子。

    你说,我们为什么佛号念不好?心有千千结嘛。我们就是在这个五阴身心里面到处惹尘埃,把自己的能量都耗损在这个地方。所以,那个木匠的意思就是说,我不是有什么样好的技术,我是调整我的心态而已。很多人说,哇!你是跟谁学什么技术?不是。心态决定你的状态。就是我在做这个钟架之前,我善调其心!做了这个工作。

    当然,到这个地方为止,佛陀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菩萨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会比较圆满,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

    丙二、广破余疑 分二:丁一、明事理性相本融;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这一段是广泛地破除二乘的无学之人心中的疑惑。我们解释一下。

    蕅益大师说,其实前面三卷的经文,佛陀对于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但是二乘之人有一个问题,法执特别重。烦恼障轻,所知障很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