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讲】(6/6)
他只知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无常、无我当中断除三界的见思,而进入偏空涅盘。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一个具足少知少见的聋子。这个百步之外就是说,他所觉悟的道理,跟佛陀讲的这个真如的道理,是有一段很远的距离。所以他根本是证不到,甚至于过去连听闻都没有听闻过。这是把自已的心态表达出来。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这个地方,他等于是讲到自己的种性的差别。说,事实上,我心中有疑惑是我个人的问题。因为佛陀已经在前面四科七大的文讲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在一念的无生的清净心当中而显现万法,所谓即空即假即中,这个讲得很清楚。并且对我来说也破除了心中一部分的疑惑。但是我另外一部分,还不能够详细地去了解这个义理的真实的趣向,而达到完全没有疑惑的地步。于是他说,世尊啊!像阿难之辈,他是有学之人,他断了见惑而已。他虽然开悟了这个四科七大都是一念心性之所显现,但是他三界的烦恼没有断。而我等无学之人,已经成就了阿罗汉,证得我空的真理,断除了三界的见思,但是我对于佛陀的这个法音,还是“纡”。这个纡就是缠绕很多很多的迷执。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阿难尊者比较偏重在菩萨种性。菩萨种性就是烦恼障重、所知障轻。他的我执比较重,法执比较轻。二乘人的特色,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也就是说,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说,他对一念心性随缘不变的空性能够接受,但是一念心性能够不变随缘,显现十法界的妙法,这一部分他有障碍,随缘这一部分有障疑。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这个地方,他等于是讲到自己的种性的差别。说,事实上,我心中有疑惑是我个人的问题。因为佛陀已经在前面四科七大的文讲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在一念的无生的清净心当中而显现万法,所谓即空即假即中,这个讲得很清楚。并且对我来说也破除了心中一部分的疑惑。但是我另外一部分,还不能够详细地去了解这个义理的真实的趣向,而达到完全没有疑惑的地步。于是他说,世尊啊!像阿难之辈,他是有学之人,他断了见惑而已。他虽然开悟了这个四科七大都是一念心性之所显现,但是他三界的烦恼没有断。而我等无学之人,已经成就了阿罗汉,证得我空的真理,断除了三界的见思,但是我对于佛陀的这个法音,还是“纡”。这个纡就是缠绕很多很多的迷执。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阿难尊者比较偏重在菩萨种性。菩萨种性就是烦恼障重、所知障轻。他的我执比较重,法执比较轻。二乘人的特色,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也就是说,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说,他对一念心性随缘不变的空性能够接受,但是一念心性能够不变随缘,显现十法界的妙法,这一部分他有障碍,随缘这一部分有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