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讲】(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己愿意改变。所以你看受戒不能强迫,说我替你发愿,没有用。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发愿不能取代。你自己真的说“我一定要改变”!

    当然,这个要听经闻法明白道理。发自内心的觉悟而产生一种愿力——从今开始我要作一个改变。你就有希望,而且你要相信你可以改变。为什么你相信你可以改变呢?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是“本来无一物”的,我现在的状态也是被我过去生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我可以把它打破重新捏造的。

    所以我们在观真谛理的时候,给菩萨无量的信心:原来,我们回归到生命原点的时候,回归到我们生命最初的时候,是清净本然,是离一切相。我们现在的相状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可以重新再捏造一个更庄严的相状。

    子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

    那怎么捏造呢?看第二段,假观,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

    前面在整个不变的体性当中,强调如实空,强调离一切相,它是一个否定的态度。这以下佛陀又重新用假观来照俗谛理,又安立一个假相。

    我们看经文第一段。

    【图二】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是俱”,它又同时地具足世间的功德法以及出世间的功德法。它具足世间的五戒、十善的功德,乃至于出世间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功德法。

    这个功德法是怎么来的呢?是“即”。这个即就是当下具足,是如来藏这一念心性当中的一个“元明心妙”所具足。“元明心妙”,蕅益大师说,关键在这个“妙”字,这个妙就是微妙不可思议。怎么说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它本来就具足。这四个字很重要:本来具足。不管你有没有去开发它,不管你是不是否定它,都没关系,反正它本来就具足整个诸佛的功德庄严、整个世间出世间的功德法。

    我们看。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它本来就具足整个人天的安乐的果报,当然它也具足了杂染法。

    我们再看四圣法界。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盘、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其实具足整个十法界的染净诸法。具足这个法,什么意思?比方说我们念佛,古人会常问我们说:念佛是谁?当然是我们这一念心。那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念心呢?也就是说,你心不在焉的时候,嘴巴念佛是没有用,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这个效果是很差很差。那么为什么念佛一定要那一念心呢?比方说我今天把录音带放着,让录音带一直在念佛,那这样子它可不可以创造功德?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整个业的造作一定要有心,心为业主,因为心有这个法嘛。因为心具足无量的功德法,所以说,你佛号进来跟心接触,假借这个佛号因缘把我们往生净土的功德开显出来。我们思惟一下,比如说虚空,虚空具足光明,对不对?太阳一定要跟虚空接触它才能够现出光明相。太阳没有跟虚空接触你怎么产生光明呢?这个虚空表示我们心性,太阳是一个助缘。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你念佛、持咒一定要有心的因缘在那个地方,你才能够产生功德。没有心是不能造业的,善业也不能造,恶业也不能造。所以它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就具足十法界的因缘,你只是假借外在的因缘来显现你内心的这些法。你用杀盗淫妄的因缘来熏这一念心,它显现三恶道;你用六波罗蜜的因缘,它显现诸佛菩萨的功德;你用忆佛念佛的因缘,它显现往生净土。假借外在的造作,来开显你本性的功德。

    我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看看,为什么说这个“心”是根本。这故事就是讲到舍本逐末的故事。

    说有一个猎人,他对国王做了很大的贡献,国王很高兴,就赏他一个很庄严的弓,弓箭的弓。这个弓是黑檀木做的,柄非常的大。这个弓可以说是天下无双。猎人看到这个弓,他说这个弓很好用啊,一射能够射几百里,但是有一个缺点,这个弓的柄雕刻太平淡了。他这个时候就跟一个雕刻师说,你把这个弓柄的雕刻全部擦掉,用磨石纸把它磨掉,重新雕刻一个巡猎图,打猎的图。上面要有晴朗的虚空,要有太阳,有大地,有草木,里面有很多的动物在那个地方跑,还有很多人开着车子、骑着马在那边飞舞。这个雕刻师就照他的话,把整个狩猎图都雕到柄里面去了。雕完以后,这个猎人一看,哎呀,这才是一个天下无双的弓。结果他拿起这个弓要射的时候,啪!这个弓断掉了。因为雕刻太多,把那个木柄弄得太薄了。这个就是讲到舍本逐末:我们为了追逐这个美妙的雕刻相,结果失掉弓本身的功能。

    这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这念心,你看它具足了声闻、缘觉、菩萨、如来的功德,但是因为我们追逐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