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讲】(4/5)
水、楼阁、宝树。那你应该会喜欢极乐世界呀。不对,其实不是这样子,一般人还是喜欢现在的生命。我们对生命的执取是“随所生所系”,我们是爱着现在,很奇怪,每一个刹那都爱着现在。虽然所谓的现在也是变化,但是他就是爱着当下的生命。不管这个生命是快乐的,不管是痛苦的,我们内心对这个生命有一种深深的爱着,希望它相续下去。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众生浊。这个很微细的,一般人大概很难去观察到这一层。我们一般人大概就是活在感受、想法,跟着感觉走,跟着你的想法走,大概是这样。古德说,要会看得到你那个念念迁流的执取,一般来说一定是要有禅定以上。我们现在的知道叫作比量,依止教理而得知的。
辰五、命浊
这个命浊主要是由识阴引生的,就是内心当中一种生灭的、了别的作用,当然这个主要是讲第八识了。所以古人有时候把它搭配,说是这个受阴主要是前五识,就是前五识引生的这个受;想阴是第六意识;行阴是第七意识;第八识是属于识阴。这是从多分的功能来说。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说是汝等众生,我们的见闻嗅尝觉知这个六根的明了功能,是“元无异性”,它本来是一体的,本来是没有差别的相状。我们前面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它依体起用的时候变成六根,但是它摄用归体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念心性。
那么一念心性怎么产生六根的呢?“众尘隔越”,就是一念心性因为受到了外境的牵动(这个尘就是外境,外在的尘相的牵动),比方说明暗这种色尘的牵动,比方说动静这种声尘的牵动,所以把一念心性就隔成了六种的差别的功能,而产生了彼此的障碍。“无状异生”,所以心性表现在眼根就变成为见,在耳根名之为闻,乃至于在意根就名之为知,这六种作用。
那么这六种作用,六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呢?“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这六根,当它摄用归体的时候,在体性上是可以相通的。比方说,你耳朵听到了佛法的音声,你是用耳朵在听,听到以后你很恭敬,你双手就知道合掌,心中就能够称赞佛陀。奇怪了,你听佛法是耳朵,怎么会牵动到你的手、牵动到你的嘴巴呢?那就是六根它的内在有相通的作用。你拜佛的时候眼睛看佛像,你就知道要很自然就拜下去。你眼睛看是眼根,但是你拜佛是身根。你眼睛看你的,身体拜身体的,不可能。它作用的时候,它的体性是相同。它会互相配合,配合得很好,所以它性中是相知的,内在的体性是可以互相的了知。
但是,它的外在的作用却互相的独立。你看我们眼睛只能够看色尘,耳朵只能够听声音,其实在用中是有独立的。所以,六根当中有它的各别的独立相,也有它互相的相通相,所以“同异失准”。六根它们的关系到底是相同还是相异(相异就是不同),是很难有一定的标准。总而言之,“相织妄成”,六根的明了功能跟六尘的尘境交互作用,构成我们生命当中第五重的污浊相,名为命浊。
这个命浊就更微细了,你更难了知它了,那是内心当中一种了别的生灭相。在唯识学上对这个命浊有一个偈颂,说“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个明了性它是最先来。你是怎么投胎呢?你就是那个明了的心投胎到父精母血的色身里面去,那一念心识来投胎的,那个明了性。但是走的时候,那个明了性最后离开。它一离开的时候你全身就冰冷。当然,那个了别性是受业力主导的,就是我们的业力主导着这个命浊。这个阿赖耶识到天上、到人间去投胎,就构成一个所谓的命浊。
佛陀讲这个五阴构成五浊,主要就是说,要我们在修行当中尽量不要依止五阴来修学,不要跟着它走。这个五阴的功能是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它真的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是存在,但是你不能跟着它走。你依止它来当作你修行的本因,那就完了:第一个,你的功德容易破坏;第二个,你的功德变成有漏。所以,佛陀讲完五阴以后,就正式开示了,我们看下一段就清楚了。讲这个五阴干什么呢?看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
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 分二:寅一、弃浊就清;寅二、以喻合法
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一开始起修的时候,不管你修布施、持戒乃至于念佛等等,你要依止不生不灭的一念心性来修学,不要依止五阴的这种作用来修学,这样子才能够来合前面虚空的譬喻。
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弃浊就清,第二个以喻合法。
寅一、弃浊就清
第一个是要我们远离这个浊相来合清相。看第一段,“弃浊就清”,就是舍弃这个污浊的五阴身心,来“就”——随顺清净的本性。这两段经文是很重要,大概整个修行的纲要都标出来。
我们看第一段,简择真妄。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我们一再强调,修行的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你不要说走错
辰五、命浊
这个命浊主要是由识阴引生的,就是内心当中一种生灭的、了别的作用,当然这个主要是讲第八识了。所以古人有时候把它搭配,说是这个受阴主要是前五识,就是前五识引生的这个受;想阴是第六意识;行阴是第七意识;第八识是属于识阴。这是从多分的功能来说。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说是汝等众生,我们的见闻嗅尝觉知这个六根的明了功能,是“元无异性”,它本来是一体的,本来是没有差别的相状。我们前面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它依体起用的时候变成六根,但是它摄用归体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念心性。
那么一念心性怎么产生六根的呢?“众尘隔越”,就是一念心性因为受到了外境的牵动(这个尘就是外境,外在的尘相的牵动),比方说明暗这种色尘的牵动,比方说动静这种声尘的牵动,所以把一念心性就隔成了六种的差别的功能,而产生了彼此的障碍。“无状异生”,所以心性表现在眼根就变成为见,在耳根名之为闻,乃至于在意根就名之为知,这六种作用。
那么这六种作用,六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呢?“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这六根,当它摄用归体的时候,在体性上是可以相通的。比方说,你耳朵听到了佛法的音声,你是用耳朵在听,听到以后你很恭敬,你双手就知道合掌,心中就能够称赞佛陀。奇怪了,你听佛法是耳朵,怎么会牵动到你的手、牵动到你的嘴巴呢?那就是六根它的内在有相通的作用。你拜佛的时候眼睛看佛像,你就知道要很自然就拜下去。你眼睛看是眼根,但是你拜佛是身根。你眼睛看你的,身体拜身体的,不可能。它作用的时候,它的体性是相同。它会互相配合,配合得很好,所以它性中是相知的,内在的体性是可以互相的了知。
但是,它的外在的作用却互相的独立。你看我们眼睛只能够看色尘,耳朵只能够听声音,其实在用中是有独立的。所以,六根当中有它的各别的独立相,也有它互相的相通相,所以“同异失准”。六根它们的关系到底是相同还是相异(相异就是不同),是很难有一定的标准。总而言之,“相织妄成”,六根的明了功能跟六尘的尘境交互作用,构成我们生命当中第五重的污浊相,名为命浊。
这个命浊就更微细了,你更难了知它了,那是内心当中一种了别的生灭相。在唯识学上对这个命浊有一个偈颂,说“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个明了性它是最先来。你是怎么投胎呢?你就是那个明了的心投胎到父精母血的色身里面去,那一念心识来投胎的,那个明了性。但是走的时候,那个明了性最后离开。它一离开的时候你全身就冰冷。当然,那个了别性是受业力主导的,就是我们的业力主导着这个命浊。这个阿赖耶识到天上、到人间去投胎,就构成一个所谓的命浊。
佛陀讲这个五阴构成五浊,主要就是说,要我们在修行当中尽量不要依止五阴来修学,不要跟着它走。这个五阴的功能是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它真的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是存在,但是你不能跟着它走。你依止它来当作你修行的本因,那就完了:第一个,你的功德容易破坏;第二个,你的功德变成有漏。所以,佛陀讲完五阴以后,就正式开示了,我们看下一段就清楚了。讲这个五阴干什么呢?看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
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 分二:寅一、弃浊就清;寅二、以喻合法
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一开始起修的时候,不管你修布施、持戒乃至于念佛等等,你要依止不生不灭的一念心性来修学,不要依止五阴的这种作用来修学,这样子才能够来合前面虚空的譬喻。
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弃浊就清,第二个以喻合法。
寅一、弃浊就清
第一个是要我们远离这个浊相来合清相。看第一段,“弃浊就清”,就是舍弃这个污浊的五阴身心,来“就”——随顺清净的本性。这两段经文是很重要,大概整个修行的纲要都标出来。
我们看第一段,简择真妄。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我们一再强调,修行的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你不要说走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