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讲】(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转成了浮尘根。浮尘根就像双垂爪,就像两个爪下垂的相状,那么它的结构是浮根四尘,就是色香味触所成。由此,嗅精就根据胜义根跟浮尘根这二根,就攀缘于香尘,奔腾于香尘之中,从此这个嗅精就再也不能离开香尘,是这样来的。

    未四、示舌根结相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恬”跟“变”,恬就是我们舌根不动的时候叫恬,因为舌根不动的时候是平淡无味;变就是我们舌根转动的时候,就有酸甜苦辣的滋味产生。由恬变两种滋味互相的对比,在一念心性当中它就相黏于一念心性而产生了尝精。而这个尝精相对于味尘就“绞味成根”。这个“绞”就是彼此绞在一起了,色心二法就分不开了。绞在一起了,就转成胜义的舌根,而这个胜义舌根的组织结构是一种微细的清净四大。然后再依止这个微细的清净的胜义根,转成比较粗显的浮尘根,就像“初偃月”,像月初的那种半圆的形状。“浮根四尘流逸奔味”,我们就根据这个胜义根、浮尘根,就奔驰于滋味当中,就从此再也离不开滋味了,这个活动范围不能离开滋味。

    未五、示身根结相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这个身根是怎么产生?为什么会有根呢?“由离合”。离就是分离,触尘跟身根分离的情况;合,这触尘跟身根相合。由这两种相摩,就是互相的交接,所以在一念心中,因为离合二种相状相黏一念心性而产生了觉精;而这个觉精再相对于离合两种触尘,再抟取这个触尘而转成了胜义身根。这个时候的胜义身根,它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清净微细的四大。依止这个清净微细的胜义身根,再转成比较粗显的浮尘身根,它形状像“腰鼓颡”(这个中国没有,印度才有,中间很小,两边比较大的)。这个腰鼓颡的结构是浮根四尘,就是色香味触所成。这个觉精就依止胜义根跟浮尘根,流逸奔驰于触尘当中,就从此再也离不开触尘。

    未六、示意根结相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由生灭”,这个意根所对的是法尘。这个“生”是生法尘。当我们心中有种种想象的时候叫生法尘。第二个是灭法尘。当我们心中的想象消失的时候叫灭法尘,就是没有想象的时候。由生灭两种法尘的相续,由生而灭,由灭而生,这两种辗转相续,由这生灭两种的法尘相黏一念心性而成就了一个知精;再依止知精,再相对于这个生灭的法尘,揽取这个法尘而转成胜义的意根。这胜义的意根是一种清净微细的四大所成。再依止这个清净微细的胜义的意根的功能而产生种种的思量,“因名意思”,就产生了思量的作用。它在思量的时候,就好像“幽室见”——在黑暗当中见种种物,似见不见。比喻这个意根在思惟法尘的时候是似有似无、似见非见的状态。再依止这个胜义根就转成浮尘根,意根的浮尘根就是肉团心,我们说心脏。“流逸奔法”,就奔驰在生灭的两种法尘,这个意根就再也离不开法尘。

    佛陀讲这个六根的打结之相,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开始进入到六根,要把这个结解开来,那你就注意这个结是怎么结的。当然,这个地方以耳根来说,有闻精、胜义根跟浮尘根,它的关键在胜义根。这个胜义根,它的结构,是由于色尘的牵动而有的,由境牵心,再由心取境。意思就是说,胜义根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体,所以它每一个胜义根都具足了五阴的混浊——色受想行识,因为它的结构就是色心的和合

    佛陀讲这个打结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是这样子的一个相貌,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为什么会转成这样的一个胜义根,然后才能够回光返照。你现在要回光返照,要就路还家之前,你要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然后你再逆向操作,就回去了。

    当然,我们从胜义根的角度是先有识,识阴、行阴、想阴、受阴,再转成色阴,是由细到粗。我们要回去,就先破色阴再破受,再破想,再破行,再破识。就是来的时候是由细到粗;你现在回去就要反方向,就由粗到细,就像洋葱它有五层。它出来是从识阴出来,一念的妄动产生八识的见分,然后产生感受、想法,最后变成浮尘根、变成色阴。但你回过去,刚好逆向操作。所以,我们要先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才能够知道怎么回去,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后面开始破的时候先破色阴,就是这样子的。

    午二、总结偏局之相

    把六根的偏局的相状作一个总结。看经文第一小段,“由迷成六”。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这个地方先作说明。所以我们知道,六根的生起过程是“由彼觉明”。这个“觉明”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是本觉的、是妙明的。但是一念妄动以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