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讲】(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回事呢?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他可以看到他的内心的世界那种生住异灭的四种相状,他的念头生起、相续、变化、消失。他这个时候看到诸行,这“诸行”指的是前面的生住异灭这四种相状,这种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状。当然到这个地方只是说明尊者成就了禅定,还没有说他成就智慧,但是他已经至少把心静下来了。

    第三段是关键了。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其心豁然”,这个豁然就是指的开启他心中的智慧。因为他心静下来,他看到他内心世界的生住异灭这种种的变化,就体悟到我们内心是一个无常无我的道理。因为它生灭变化,所以没有常一主宰的我,所以他成就一种大无碍的智慧。依止这个无碍的智慧,就断除三界的见思,成就阿罗汉果。那么安住在佛的座下,“住佛座下”就是指他成为佛陀的常随众,而成就小乘的无学。现在您老人家问我圆通的法门,正如我自己所修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我就是在观察我鼻根的出息跟入息当中,而我回光返照,观察这个出入息,我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不随这个出入息的相状而转,我们讲“摄相归性”,从外表的假相而找到它一个不生不灭的嗅性,那个见闻嗅尝觉知的嗅性。这个对我来说是最为殊胜无上。

    我们在回光返照的时候,正念真如。你看周利盘特迦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过去的业力是不完整的,我们曾经造了很多很多的善业,但是也造了一些恶业,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跟缺点。所以,在整个修学的假观当中,这个假观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你的定位。你看我们中国最高的哲学的书,叫《易经》。整部《易经》就是在讲这个定位的问题。人生的趋吉避凶,就是你的位置,你找到你的位置没有。当然这个位置是变化的,你二十岁的时候有你二十岁的位置;你现在刚出家有刚出家的位置;你出家了十年你有你的定位;到了二十年你又有你的位置;出家到了五十年,到老和尚了,你又有你的位置,有些话你都不应该再讲。找到定位你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才不会进退失守。

    你看周利盘特迦,他念力很薄弱,你一天到晚要他背东西,他越背越没有信心,这个门过不去嘛。过不去你硬要过,你今生就是空过了,到最后一定要还俗,一条路而已!你看佛陀说,没关系,转个弯。你不能够背东西,就注意你的呼吸。欸,从这个地方,方便有多门,他成就圣道了。

    我讲实在话,世间上没有所谓的利根跟钝根的差别。你觉得你很钝根,那表示你那个“门”还没有找到,你那个最有力的门没有找到。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点。你看周利盘特迦,他四句偈一百天背不起来,但是他找到他的定位以后,很快地成就禅定,很快地证得我空,最后变成一个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

    所以,首先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你应该做什么事。我们讲“就路还家”,就是你适合做什么,解门、行门、事务门,你就做什么。我们不能够抛弃过去的束缚,因为你过去生当中串习产生一定的力量。为什么有现在呢?有过去才有现在。你怎么会有今天呢?因为有昨天嘛。你看唯识学,阿赖耶识“恒转如暴流”,生命就是一个水流。我们因为有很多的过去,才有现在。你不能够说把过去一刀两断,全部否定过去。你否定过去,你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

    诸位你看看二十五圆通,他都有一段过去,然后他跟什么因缘特别熟佛陀就教他怎么修行,这个叫作顺势而为。你的过去这方面特别厉害,你就从这边下手。没关系,方便虽然有多门,目标是一样,结果是一样的。这个地方周利盘特迦的修学值得我们深思,找到自己的定位,比你的努力更重要。你找到你的定位,你的努力才有效果。

    【图三】

    壬三、牛呞观舌

    这个地方的所观境是舌根的尝,见闻嗅尝的尝,从这个尝当中而悟入了如来藏妙真如性。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憍梵钵提翻成中文叫牛呞。什么叫牛呞?因为他过去的罪业,他从小,吃饱饭以后,他那个嘴巴就会不由自主在那边空嚼,嘴巴就是动来动去地空嚼,养成习惯了。乃至于证得阿罗汉果,都经常保持这种空嚼的习惯。佛陀看他这个样子,害怕众生毁谤,请他到天上去,因为天人都有神通,不敢毁谤他。

    尊者就从座位而起,顶礼佛足,告诉佛陀说,我有口业,我过去生口业很重,特别是恶口跟绮语,过去生特别重。这当中指的一个重要的,就是“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他过去生曾经出家,做一个小沙弥的时候,他看到一个老比丘。这老比丘没有牙齿,所以他吃饭的时候在那个地方嚼来嚼去。他就讥嫌他说,你这个老比丘,吃饭就像牛在吃草一样,非常没有威仪。这个老比丘就跟他讲说,你要赶快忏悔,你这样毁谤我。我是一个大阿罗汉啊。这个沙弥听到以后,非常恐怖,当下跟他忏悔。虽然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