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讲】(4/5)
光返照,去观察能闻是谁,从这个地方而悟入了整个圆通。从音声悟入圆通,所以叫观世音。这是第一个。
其次,从他的果地功德来说。观世音菩萨成就以后,他等于是,十方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那么观世音菩萨就观其音声令其解脱,所以他是寻声救苦。他果地上的妙用,也是寻着众生的音声来救拔众生的痛苦,所以他叫作观世音。
这个地方有因果两层的意思。
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回忆过去的一段因缘。他说,我自己回忆,在往昔犹如恒河沙劫的时间当中,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尊佛叫作观音如来,就是观音古佛。我在彼佛的地方发了菩提心,就是从那个地方等于受了菩萨戒,立下了四弘誓愿。那么彼观世音如来就教我怎么修行呢?就是教我从闻思修而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观世音菩萨在刚开始发了菩提心、修学大乘法门的时候,他的老师教他的修学就是三个次第,闻、思、修。当然,这个地方从古德的注解当中来看,跟我们一般的闻思修不太一样。我们解释一下。
它这个闻慧,是听闻法音,觉悟自性。我们刚开始是从文字的般若听闻法音,从佛陀、善知识的音声当中回光返照,念念照常理。我们开始知道,原来我们虽然是活在根尘识的生灭因缘,但是这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是一种“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本性。这个时候你能够了解到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个叫作闻慧,你能够产生这样的一个信解。
思慧就是你遇境逢缘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能够产生反闻闻自性的观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所缘境的时候,开始去回光返照能闻的是谁、是谁在听声音。这个时候你产生观照力,这个就是思慧。
念念之中,旋根脱尘,息灭烦恼,开显自性,这个就是修慧了。这个修慧要有一点禅定的力量,有那种破恶的功能。破除烦恼,开显自性,要有一点禅定的力量。
不过,我们从临命终的角度来说,其实你的思慧成就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成就禅定,但你那个观照力要现前。所以印光大师的观念是说,念佛人不一定要断烦恼,但是你要做到什么?最基本的要求:“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是往生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我们临命终一定会生起妄想,因为这个妄想不管你什么临命终、平常的,它平常就打习惯了,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妄想一定会现前。我们是断不了它的。但重点你要能够不随它而转,这个是基本要求。
当然,不随它而转,那你就是要观照力现前,心常觉照。那觉照什么呢?当然是觉照我们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观想我们自己本来是没有妄想。你怎么会有妄想呢?那是一种虚妄的一念的妄动而有的。所以说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对临终正念是有帮助的,我们不要求修慧,但是起码要求思慧。
这一段等于是观世音菩萨把他过去修学的过程,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而成就大乘的三摩地,作一个说明。
癸二、依教修证 分二:子一、总叙圆修;子二、别明破阴那么他是怎么修闻思修的呢?这以下详细地加以解释了。前面只是一个略说,下一段就解释。依止观音古佛所教授的闻思修的法门来实际地修证。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总叙圆修;第二段,别明破阴。
子一、总叙圆修
第一段是先拢总地叙述这个闻思修的整个圆修的方法,这一段是个总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这个地方的说法,当然历代的古德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我们以下根据蕅益大师的,他讲得比较清楚,而且解释得也比较适当。
这个“初于闻中”是什么意思呢?是标出了所观之境,也就是标出了我们整个闻思修的修行的下手处。这个“初”就是最初。我们刚开始修行,虽然目标是真如本性,是无相的,但是我们一开始是怎么样?先从有相而入于无相。所以你刚开始要依止一个有相的因缘,说借假修真,先假借一个假相。
那么这个闻思修假借的是什么因缘?就在这个“闻”。你刚开始的所观境就是一种听闻的功能,听闻的功能就是在胜义耳根当中那个心法,叫作闻。这个地方标出了整个耳根圆通的所观境,就是你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去注意你那个听闻的功能。
“入流亡所”这个“入”就是能观的智慧,就是回光返照那个能闻之性。比方说我们现在听到鸟叫声,我们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去注意鸟的声音好听不好听,声音是大是小。这个就是循着声相而加以分别,那这个就是流转门了。如果我们听到鸟叫声的时候回光返照,是谁在听、听闻是谁?我们不向外攀缘声尘而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往那个闻的功能里面去回光去返照,这个时候叫作“入”。蕅益大师说,我们听到声音向外攀缘叫作“外”,那你回光返照就是“入”了。
那么进入到哪里呢?入到这个“流”,真如法性之流。这个地方是指的所显的真理。说你观照智慧到底目标是哪里呢?就是要远离这
其次,从他的果地功德来说。观世音菩萨成就以后,他等于是,十方众生受诸苦恼,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那么观世音菩萨就观其音声令其解脱,所以他是寻声救苦。他果地上的妙用,也是寻着众生的音声来救拔众生的痛苦,所以他叫作观世音。
这个地方有因果两层的意思。
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回忆过去的一段因缘。他说,我自己回忆,在往昔犹如恒河沙劫的时间当中,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尊佛叫作观音如来,就是观音古佛。我在彼佛的地方发了菩提心,就是从那个地方等于受了菩萨戒,立下了四弘誓愿。那么彼观世音如来就教我怎么修行呢?就是教我从闻思修而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观世音菩萨在刚开始发了菩提心、修学大乘法门的时候,他的老师教他的修学就是三个次第,闻、思、修。当然,这个地方从古德的注解当中来看,跟我们一般的闻思修不太一样。我们解释一下。
它这个闻慧,是听闻法音,觉悟自性。我们刚开始是从文字的般若听闻法音,从佛陀、善知识的音声当中回光返照,念念照常理。我们开始知道,原来我们虽然是活在根尘识的生灭因缘,但是这个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是一种“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本性。这个时候你能够了解到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这个叫作闻慧,你能够产生这样的一个信解。
思慧就是你遇境逢缘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能够产生反闻闻自性的观照。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所缘境的时候,开始去回光返照能闻的是谁、是谁在听声音。这个时候你产生观照力,这个就是思慧。
念念之中,旋根脱尘,息灭烦恼,开显自性,这个就是修慧了。这个修慧要有一点禅定的力量,有那种破恶的功能。破除烦恼,开显自性,要有一点禅定的力量。
不过,我们从临命终的角度来说,其实你的思慧成就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成就禅定,但你那个观照力要现前。所以印光大师的观念是说,念佛人不一定要断烦恼,但是你要做到什么?最基本的要求:“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是往生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我们临命终一定会生起妄想,因为这个妄想不管你什么临命终、平常的,它平常就打习惯了,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妄想一定会现前。我们是断不了它的。但重点你要能够不随它而转,这个是基本要求。
当然,不随它而转,那你就是要观照力现前,心常觉照。那觉照什么呢?当然是觉照我们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观想我们自己本来是没有妄想。你怎么会有妄想呢?那是一种虚妄的一念的妄动而有的。所以说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对临终正念是有帮助的,我们不要求修慧,但是起码要求思慧。
这一段等于是观世音菩萨把他过去修学的过程,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而成就大乘的三摩地,作一个说明。
癸二、依教修证 分二:子一、总叙圆修;子二、别明破阴那么他是怎么修闻思修的呢?这以下详细地加以解释了。前面只是一个略说,下一段就解释。依止观音古佛所教授的闻思修的法门来实际地修证。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总叙圆修;第二段,别明破阴。
子一、总叙圆修
第一段是先拢总地叙述这个闻思修的整个圆修的方法,这一段是个总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这个地方的说法,当然历代的古德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我们以下根据蕅益大师的,他讲得比较清楚,而且解释得也比较适当。
这个“初于闻中”是什么意思呢?是标出了所观之境,也就是标出了我们整个闻思修的修行的下手处。这个“初”就是最初。我们刚开始修行,虽然目标是真如本性,是无相的,但是我们一开始是怎么样?先从有相而入于无相。所以你刚开始要依止一个有相的因缘,说借假修真,先假借一个假相。
那么这个闻思修假借的是什么因缘?就在这个“闻”。你刚开始的所观境就是一种听闻的功能,听闻的功能就是在胜义耳根当中那个心法,叫作闻。这个地方标出了整个耳根圆通的所观境,就是你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去注意你那个听闻的功能。
“入流亡所”这个“入”就是能观的智慧,就是回光返照那个能闻之性。比方说我们现在听到鸟叫声,我们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去注意鸟的声音好听不好听,声音是大是小。这个就是循着声相而加以分别,那这个就是流转门了。如果我们听到鸟叫声的时候回光返照,是谁在听、听闻是谁?我们不向外攀缘声尘而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往那个闻的功能里面去回光去返照,这个时候叫作“入”。蕅益大师说,我们听到声音向外攀缘叫作“外”,那你回光返照就是“入”了。
那么进入到哪里呢?入到这个“流”,真如法性之流。这个地方是指的所显的真理。说你观照智慧到底目标是哪里呢?就是要远离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