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讲】(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以你不能够说老虎有,你也不能说老虎没有,你只能说是众生一念的妄动,而循业发现,是这个意思。「本此无住」,你这个道理懂了,本此无住,而建立了世界众生,你道理懂了,你才有办法修行,你不要以为修行就只是拜佛、念佛这叫修行,那个对你返妄归真不一定有效果。你要把那心中那个结打开,你要知道问题在哪里,众生根本的颠倒在哪里。

    前面讲到根本无明的一念的妄动,这地方讲到产生了烦恼跟罪业。

    邪复成非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前面是讲到根本无明的一念的妄动,这个地方讲到产生了烦恼跟罪业。

    迷本圆明,是生灭法,众生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而迷失本有的圆满光明的心性,而引生了九法界的依正生灭之法。但是这生灭之法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因为是本来没有的。你看我们刚开始讲到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所以这虚妄的东西本来没有自体,所以它非有所依。这个九法界的依正二报,它所依止的是一个毕竟空的东西。你说,你的生死从什么地方来?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的五蕴身心从什么地方来?从空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就是「非有所依」,没有一个真实的依止处。

    没有依止处的基础之下有两种差别(以下讲出三乘的修行者):「将欲复真」,三乘的修学者,他们希望在虚妄法当中,以有所得的心来追求真实的功德,希望能够灭除虚妄而追求真实的功德,叫「将欲复真」,但是依止的是有所得的生灭心。「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他这种向外攀缘想要追求真实的心,已经不是真实的相应于真如本性,因为真如本性它是离诸对待的,而你这三乘的修行者,他是一种对立的心,他要用真实来抗拒虚妄,所以他已经不是真实的顺从真如本性。

    所以「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真”就是他依止那一念想要去消灭虚妄,想要去追求真实的道心,很不幸的是,一个虚妄的生灭心,而这虚妄的生灭心本来就没有实体,你怎么去追求真实的功德呢?你依止那个修行的心,它本身就是生灭虚妄的东西,生灭的因,怎么能追求不生灭的果呢?所以他已经构成心性当中另外一种过非。你站在一个有所得的心,不是站在真如的心来修学,就创造另外一个过非。(前面的宛成非相,到那个地方指的是三乘的修行者)生死凡夫:「非生非住」,一切有为诸法是本来没有生,当然也没有所谓的住(相续)。凡夫在非生非住的清净本性当中,「非心非法」,凡夫依止这种虚妄的分别心,去攀缘虚妄的种种六尘诸法,能所交互作用辗转的发生,就产生身口二业一种造作的力量,生力发明会产生造作的力量,慢慢慢慢就熏习成一种善恶的业力。三乘人创造戒定慧无漏的业力,凡夫在整个生灭因缘当中,去创造一个有漏的善恶业力,但是他们两个依止的都是虚妄的心,都没有站在无住来修学。所以最后就产生了果报了。

    招感成果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由前面的共同业力而招感了相似的果报生长在一起,然后再依止这个“有”,三界种种的果报,再去造另外一个颠倒的业力。所以有虚妄的假相消灭,又有另外一个虚妄的假相生起,因为你业力创造果报,果报又去创造业力,所以这个果报消失了,又有另外的果报生起,就引生了众生的颠倒。

    我们众生的颠倒,蕅益大师说:「如空中华,梦中物。」空中本来是没有华的,眼睛有毛病,所以空中出现了华;梦中本来没有物,因为你心中有迷梦之心,所以产生了物。这句话诸位懂吗?

    我们问题要抓到根源,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我们不如意的人或者遇到事,我不知道诸位怎么对治?对治它你要找到它的根源,它从什么地方来?因为你心中有烦恼,心中有业力,所以你才会看到它。佛法是这个意思,大乘佛法不是去改变外面的东西,你改变它你改变不了,因为它的生起是有原因的。你今天会有这个事情出现,你前生或者过去你一定有一念的妄动,你才有外在的众生世界的因缘出现。

    整个修行当中就是四个字:「莫向外求」。你一定心中有「仁者心动」,有动过,你才会有这个世界出来,你一直在动,它就一直出现。所以我们在修佛法,完全是循业发现,你所受用的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本经讲得很清楚,所有的问题都是你一念妄动,慢慢动久了,产生了业力,然后就产生了众生世界出现。你经历这个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你想想看,都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一天到晚去向外攀缘,就是没办法解决问题,因为你没有找到根源。

    禅宗的公案说:「弟子心不安!」什么东西让你不安呢?说:我心中有很多障碍。谁绑住了你呢?禅宗都是要你去回光返照,从回光返照当中去处理问题。你遇到一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回光返照,去找它问题的根源出来,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